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感染,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感染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国家卫健委12月26日晚发布通知:

1、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改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2、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取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防治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B类B管”的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效统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由“乙类甲类管理”调整为“乙类乙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方案。有效有序应对调整后可能出现的风险。

首先,展开背景

为打赢人民战争、总战、阻击战、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导和科学指导。中国疫情防控坚持以人为本、以生命为重。各地区各部门密切配合,恪尽职守,根据时局情况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14亿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疫情,有效应对了全球五大疫情的影响,成功避免了致病性较强的原株和Delta株大范围流行,大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病例,也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以及医疗资源的准备争取了宝贵时间。中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在世界最低水平,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相协调取得世界最好成绩。这是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的有力体现,也是人类抗疫史上的防控奇迹。

目前,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在病毒突变方面,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病毒突变的大方向是致病性较低,更倾向于上呼吸道感染,潜伏期较短。新型冠状病毒将长期存在于自然界,其致病性较早期明显降低,其引起的疾病将逐渐演变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根据疫情情况,欧米克隆变异已成为全球疫情的优势菌株。感染者虽多,但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感染者占90%以上,重症和病死率很低。中国累计接种新冠肺炎疫苗34亿多剂,三岁以上人群的疫苗接种覆盖率超过90%。国内外抗病毒特异性药物研发取得进展,国内遴选出“三药三方”有效处方。医疗卫生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疫情防控经验,防控能力显著提高。

根据对病毒突变、疫情和防控基础的综合评估,中国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B类A管”调整为“B类B管”的基本条件。

二、一般要求

1、指导原则。

2、工作目标。中方围绕“保护健康、预防大病”,采取适当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计划。2023年1月8日起,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B类管”。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将不再被隔离,其密切接触者将不再被识别。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分类治疗,及时调整医疗政策。将检测政策调整为“愿意完成检查”;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率第二和内容。依照国境卫生检疫法的规定,对入境的人员、货物,不得采取检疫传染病控制措施。

三、主要措施

1、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率。中国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实践证明,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动员工作,科学评估疫苗接种禁忌证,加快提高疫苗接种率,提高免疫接种率,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优先考虑顺序免疫,努力“满足所有需求”。在第一针加强免疫接种的基础上,在感染高危人群、60岁及以上老年人、基础疾病严重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推广第二针加强免疫接种。

2、改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相关药物制备和检测试剂。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中药、对症治疗药物、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抗原检测试剂等治疗准备。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根据3个月的日常使用情况,动态配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动态配制中药,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对症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按15%-20%的人口供应,人口密集地区可酌情增加;药品零售企业不再监控退烧药、止咳药、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销售情况。各地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和总部)有效承担药品试剂制备领导责任。

3、加大医疗资源投入。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监护床位的准备工作,装备高流量呼吸治疗设备、呼吸机、ECMO等重症监护设备,改善供氧条件。按照“尽可能多办多开”的原则,所有二级以上医院都设立了发热门诊,医疗资源充足。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置发热门诊或者诊断室。定点医院重症监护床位和可转换重症监护床位占总床位数的20%。二级综合医院独立设置重症医学科、二级传染病学科和儿童学科医院应该设立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要加强重症资源的准备,合理配置重症医护人员,确保综合ICU病房可以随时使用,并通过建设可转换重症病房,确保重症资源在需要时24小时内翻倍。根据人口规模,符合条件的方舱医院将升级为二级医院,其余方舱医院将保留。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安装升级,实现发热咨询室(门诊)尽快建成开放。各地要按照填好、完工的原则,加大投入,确保建设改造完工。

4、调整人群检测策略。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意接受检测”,不再开展核酸筛查。对有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门急诊患者、重症高危住院患者、有症状进入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疫情期间,在敬老院、社会福利机构等弱势人群集中的场所,定期对工作人员和护理对象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重度糖尿病患者等高危社区居民、3岁及以下婴幼儿,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指导进行抗原检测,或到社区设置的方便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进入易感人群聚集场所的外来人员,应在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并在现场进行抗原检测。社区内有足够方便的核酸检测点,确保居民愿意接受检测,满足需求。确保零售药店和网上药店有足够的抗原检测试剂供应。

5、分级治疗。无症状感染者和无严重基础疾病的轻症患者居家自理;普通病例、有严重基础疾病但病情稳定的老年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在亚洲定点医院治疗;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危病例和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症、危重症病例,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外的基础疾病在二级医院有医疗救治能力的,到三级医院救治。

全面落实发热等患者首诊主体责任制度,实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分级诊疗,加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健康监测。对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老年人和其他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密切监测其健康状况。指导、协助危重患者转院治疗。

确保重症和高危患者及时发现和治疗。统筹医疗机构应急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动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医疗资源区域协调机制。对定点医院、二级以上医院、次定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以地级市为单位,当定点医院、次定点医院和综合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床位使用率达到80%时,医疗机构将发布预警信息。对医疗资源缺口较大、对医疗服务体系影响较大的市、州,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情况,在省内协调调集医疗资源增援,必要时可向国家申请跨区域统筹医疗资源增援,确保医疗服务稳定有序。

6、开展重点人群健康调查,提供分类分级卫生服务。了解65岁及以上老年人并发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缺陷等)及COVID-19疫苗接种情况,并根据患者基础疾病、COVID-19疫苗接种、感染后风险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级。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络底层”和家庭医生“把关人”作用,提供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用药指导、转诊协助等分类分级卫生服务。社区(村)协助为重点群体提供卫生服务。居(村)委配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提供药品、检测抗原、联系上级医院。

7、加强重点机构防控。提高老旧事业单位、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等人员集中场所,应当根据设施情况,采取内部分区管理措施。当疫情严重时,当地党委政府或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和总部)经科学评估后,及时采取封闭管理,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防止疫情传入和传播的风险,及时发现、治疗和管理感染者,建立健全感染者转运机制和医疗机构就医绿色通道机制。机构内感染者要在第一时间转运、优先救治,控制现场聚集性疫情。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个人防护指导,加强场所日常消毒和通风,降低病毒在场所传播的风险。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大型企业等人员较多的重点单位要做好工作人员健康监测,疫情发生后采取措施减少人员接触,减缓疫情发展。疫情严重时,党政重点机关、重点行业原则上要求工作人员“两点一线”,建立人员轮岗机制。

8、加强农村疫情防控。做好农村居民教育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作用,开展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加强医疗资源配置,供应呼吸系统疾病药品和制氧机等辅助救治设备。依托县医疗界,提高农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医疗保障能力,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医疗服务体系,建立重症患者从村转乡的便捷渠道,统筹城乡医疗资源,按照区域配套原则,建立健全城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与县级医院的配套保障机制。畅通市县两级转诊机制,提高农村大病救治能力,做好农村老年人、基础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医疗服务。根据地区疫情和居民意愿,适当控制农村市集、庙会、文艺演出等聚会活动的规模和频次。

9、加强疫情监测和应对。动态跟踪国内外病毒变异情况,评估病毒传播力、致病性、免疫逃逸能力等特征的变化,及时跟踪、研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监测社区人群的感染水平,监测重点机构的疫情情况,动态了解疫情强度,研究判断疫情发展情况。综合评估疫情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行情况,依法采取限制聚集活动、人员流动等动态适当措施,遏制疫情高峰。

10、倡导遵守个人防护措施。“每个人都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的第一个人”的概念被广泛宣传和提倡。遵守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戴口罩和勤洗手。在公共场所保持距离,及时做好疫苗接种和免疫接种。疫情严重时,老年人、孕妇和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应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应做好居家自我护理,减少同小区居民接触,合理使用对症药物,做好健康监测,病情加重时及时就医。

11、信息发布、宣传教育。制定疫情信息报告披露方案,逐步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率和内容。全面客观宣传将“乙类A管理”调整为“乙类B管理”的目的和科学依据,充分宣传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分类、诊疗等措施的关键作用,为群防群控打下坚实基础。

12、加强对外人员往来管理。入境人员应在出境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人员可以来中国。无需向中国驻外使领馆申领健康码。如呈阳性,相关人员应在呈阴性后来华。取消所有人员入境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如健康申报正常,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可放行进入社会。取消“五一”、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控制措施。航空公司继续在飞机上预防疾病,乘客在飞行时被要求戴口罩。进一步优化外籍人员回国复工、经商、学习、探亲、团聚等安排,提供相应签证便利。逐步恢复水陆口岸客运出入境。中方将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部门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恢复出境旅游。

四、组织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协调带领有关部门分工协作,优化调整各工作组职责,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小组,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管理”措施落实。

2. 加强问责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夯实主体责任,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负责同志要亲自动手,结合实际情况,细化各地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力量统筹,认真组织实施,按照国家要求,抓紧落实各项工作细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派出巡视组赴各地督促指导做好疫情防控准备和调整措施。

3、加强培训指导。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小组协调相关工作组或专题组,通过全国视频会议和调度会议,对疫苗接种、药品储备、医疗资源配制、诊疗分类分类、疫情监测、宣传指导等方面进行部署培训和政策解读,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要求,推动工作落实。各行业主管部门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加强监督指导,确保有关要求落到实处。

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关于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B类B管”总体方案的解读问答】

一、总体规划的背景是什么?

成功阻止了毒力较强的原株和Delta变异株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大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以及医疗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中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和死亡人数稳居世界最低水平,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协调发展得到世界上最好的结果。

目前,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变异的主要方向是致病性较低,更倾向于上呼吸道感染,潜伏期较短。欧米克隆变种已成为全球流行的主要菌株。虽然感染人数多,但致病性较早期明显降低,其引起的疾病会逐渐演变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综合考虑病毒特征、疫情形势、疫苗接种、医疗资源准备和防控经验,中国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A管”调整为“乙类B管”的基本条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

二、为什么在《总体方案》中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改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什么?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在报国务院批准后发布通知,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对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当时,它被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因为早期病例大多表现为肺炎。随着Omicron变体成为主要流行株,致病性下降,只有少数病例出现肺炎。考虑到肺炎仅反映病毒感染后病情较为严重,不能概括所有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更符合当前的疾病特点和危害。

三、总体规划中“乙类及乙类管道”的实施进度如何?如何平稳有序地过渡?“乙类、乙类管道”实施后,工作目标将如何调整?

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类管”。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将不再被隔离,其密切接触者将不再被识别。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分类治疗,及时调整医疗政策。将检测政策调整为“愿意完成检查”;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率第二和内容。依照国境卫生检疫法的规定,对入境的人员、货物,不得采取检疫传染病控制措施。

实施“乙类、乙类管”后,防控工作要以“保护健康、预防大病”为重点,采取适当措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实施“B类B管”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一是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在重疾高危人群推广二次强化免疫。二是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相关药物和检测试剂的准备,满足患者用药和检测需求。三是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监护床位的准备。四是调整人群检测策略,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意接受检测”,不再开展核酸筛查。第五,患者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治疗。六是做好社区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级服务,摸清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人合并相关基础疾病和疫苗接种情况,提供分类分级卫生服务。七是加强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医院、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大型企业等重点机构防控,严防集聚性疫情风险。八是加强农村疫情防控,做好农村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医疗保障。九是加强疫情监测和应对,评估疫情发展情况,依法采取限制聚集活动、人员流动等适当措施,遏制疫情高峰。第十,我们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贯彻人人为自己的健康负责的理念。是“B类管”的目的和科学依据。十二是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实施出境前48小时核酸检测,取消所有入境人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取消“五一”航班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和客座率限制。

五、《总体方案》在进一步推动老年人预防接种新冠肺炎疫苗方面有何安排?

疫苗接种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预防重症、减少死亡的有效手段。从个人角度看,可以有效保障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从全社会角度看,可以有效降低医疗卫生资源枯竭的风险。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类管”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继续面临感染风险。《总体方案》再次对疫苗接种工作作出了安排,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动员,科学评估疫苗接种禁忌症,加快提高疫苗和免疫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种覆盖率。

六、加强免疫接种对疫苗的选择和时间间隔有什么要求?

目前批准有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的所有13种疫苗都可用于第二剂加强免疫接种,包括用于紧急使用的另外4种疫苗,优先建议用于顺序加强免疫接种,或含有或显示对Omicron毒株具有良好交叉免疫的疫苗。各地将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认真组织实施疫苗接种,优化服务形式,继续做好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感染高危人群、60岁及以上老年人、基础疾病较严重者和免疫力低下者,可在第一次加强接种完成6个月后,接受第二次加强接种。

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如何配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治疗药物和检测试剂?如何改善获得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的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药物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医疗的重要保障。为研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治疗药物和检测试剂,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制定了总体规划“明确要求,一方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根据3个月的日常使用情况,动态调配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中药、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根据分类诊断要求,无症状感染者和基础疾病不严重的轻症患者在家自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品零售机构也要做好相应准备,确保药品可及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服务人群的15-20%动态配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中药、对症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在人口密集地区酌情增加。各地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和总部)要承担药品和试剂配制的主导责任,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药品和检测试剂的配制工作。另一方面,各省应根据人口基数、疫情发展情况、不同类型病例占比等因素,提前预估药品需求,并将计算结果提供给相关部门,指导企业积极做好药品保险和供应相关工作,指导合理、有序、准确配送,有效缓解患者购药难、用药难等问题,顺利度过疫情高峰。

八、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B管”需要准备哪些医疗资源?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如何提供医疗服务?

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医疗资源的准备是“第一棋”,也是“关键棋”。总体方案要求各地加大建设投入,尽快完成医疗资源准备任务,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监护床位的准备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发热门诊建设。二级及以上医院要最大限度地开设发热门诊。医疗资源充足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应开设发热门诊,满足患者就医需求。二是以地级市为单位,按人口规模,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方舱医院升级为次(准)定点医院,保障医疗资源充足。三是加强定点医院重症监护床位设置。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应当独立设立定点医院设有血液透析中心、产房、儿科病房,满足特殊患者的需要。同时组建多学科医疗团队,与上级医院建立对口指导关系,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四是要求二级医院按照标准建设和改造重症监护病房,确保随时可用,作为三级医院重症监护医疗资源的有益补充。五是要求三级医院加强重症医疗资源准备,合理配置重症医护人员,确保综合ICU病房随时可用,通过建设可转换重症病房,24小时内将重症资源翻倍。提前组织医护人员开展重症监护医疗专业培训,迅速壮大重症监护医疗队伍实力。建立重症医疗专业人员与其他专业医疗人员混合团队工作模式,确保重症患者有序就医。

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B组B管”后,谁需要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

按照总体规划,社区居民“愿意做所有检测”,不再进行核酸筛查。为保障居民检测需求,要求社区保留一定数量的核酸检测点,方便群众使用,要求零售药店和网上药店供应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

同时,考虑到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弱势人群集中的场所,相关弱势人群重症风险较高,一旦传染源传入,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建议对以下人群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对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门急诊患者,重症高危住院患者,以及在医疗机构收治有症状的医护人员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二是疫情期间,在养老院、社会福利机构等弱势人群集中的场所,对工作人员和护理对象定期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三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重度糖尿病患者等高危社区居民、3岁及以下婴幼儿,出现发热等症状后,应及时引导进行抗原检测,或前往社区设置的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方便进行核酸检测;四是外来人员进入脆弱人群聚集地,48小时内检查核酸检测证书阴性,并进行现场抗原检测。

十、如何实施分级分类诊疗?如何让重症高危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总体方案》要求建立以医疗联合体为基础的分级诊疗体系,医疗联合体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有各自的功能定位,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人口健康监测和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基础疾病等重症高发人群进行监测和管理。医联体二级医院主要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基层医生对高危人群的识别、诊断和处置能力,做好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医联体三级龙头医院负责危重病人救治,为基层健康管理中病情变化需要就医的老年人提供绿色通道。

除了提高基层重症监护能力外,还需要提高基层医生对高危人群的识别、诊断和处置能力,加强分类治疗工作,引导地方政府建立碎片化责任制,要求地级市为单位建立三级综合医院碎片化责任制。按照分区封装原则,划定各三级综合医院在指定区域内接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危重老年患者的责任范围,实现老年重症患者承包管理“全覆盖”。需要指出的是,分区包划定了责任范围,并不意味着只负责指定区域内患者的治疗。任何医院不得以分区为由推诿责任、拒收从外地调来的重症患者。对于三级医院来说,责任区域的划分是相对的,实施首诊责任和应急救援制度是绝对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小组将完善三级医院老年重症患者救治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三级医院老年重症患者和阳性患者救治“日报告”制度,将救治纳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十一、《总体计划》针对哪些人群进行健康调查?如何推进分类分级卫生服务?

主要调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中风、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缺陷等)和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情况。该分类基于专家的全面审查,同时考虑到基础疾病状况、COVID-19疫苗接种和感染后风险。初级服务主要面向普通人群,提供健康教育,并指导未接种加强疫苗的老年人在经医生评估符合接种条件后尽早接种疫苗。辅助服务基于主服务。对居家治疗的二级重点人群和无症状或轻度症状感染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互联网、视频、电话、远程或线下等方式,指导其开展抗原检测、健康监测、健康咨询和用药指导。持续性高热、呼吸困难或氧饱和度低于93%应尽快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需要进行随访,直至居家治疗观察结束。社区(村)协助实施感染者居家治疗管理,定期提供医疗指导,协助提供药品采购、配送等服务。三级服务主要面向重点人群。在二级服务的基础上,对残疾老人或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由县(市、区)卫生部门或上级医院确定的专家组评估后确定治疗方式。社区(村)和初级保健机构为受感染的优先群体和有紧急医疗需求的人提供转诊服务。

十二、《总体规划》对重点机构疫情防控有哪些规定?

根据总体规划,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精神病院等人群聚集场所将根据设施条件采取内部分区管理措施。当疫情严重时,当地党委政府或联防联控机制应经过科学评估,及时采取封闭管理,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防范疫情传入和传播的风险,及时发现、治疗和管理感染者完善感染者转运机制和医疗机构救治“绿色通道”机制,优先安排感染者第一时间到机构转运救治,控制疫情在现场的聚集性。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个人防护指导,加强场所日常消毒和通风,降低病毒在场所传播的风险。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大型企业等人员较多的重点单位要做好工作人员健康监测,疫情发生后采取措施减少人员接触,减缓疫情发展。疫情严重时,党政重点机关、重点行业原则上要求工作人员“两点一线”,建立人员轮岗机制。

十三、总体规划对农村地区的防范提出了什么要求?为什么?

考虑到农村疫情防控基础相对薄弱、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高峰对农村的影响,最大限度保护农村居民生命健康,《总体方案》将农村疫情防控作为重要方面,对各项防疫工作进行了细化。做好农村居民教育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作用,开展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充足的治疗药品和设备。依托县医疗区,提高农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医疗保障能力,建立重症患者转诊便捷渠道,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建立健全综合医院与县级医院配套保障机制,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根据地区疫情和居民意愿,适当控制农村市集、庙会、文艺演出等聚会活动的规模和频次。

十四、 《总体规划》对疫情监测提出了哪些要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类微管蛋白”后,应继续动态跟踪国内外病毒突变情况,评估病毒的传播性、致病性、免疫逃逸能力等变化特征,及时跟踪研究确定,采取针对性措施。同时监控社区人群感染水平,重点机构疫情情况监测,动态掌握疫情规模、范围、强度和病毒变异情况,评估疫情发展趋势。此外,中国将继续依托国家传染病网直报系统,对应报告的传染病病例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在应对疫情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实时、全面评估疫情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行情况,依法采取适当措施,压制疫情高峰,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十五、《总体规划》对如何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有什么要求?

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类管”后,个人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个人防护,按需分类分级就医。根据总体规划,每个人都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第一人。要继续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在公共场所保持人际距离,及时完成疫苗接种和免疫接种。疫情严重时,老年人、孕妇和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应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应做好居家自我护理,减少同小区居民接触,合理使用对症药物,做好健康监测,病情加重时及时就医。

十六、 《总体规划》在中外人员交流管理方面做了哪些改进?

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一是入境人员应在出境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体检结果为“阴性”的人员,无需向中国驻外使领馆办理健康码,并在海关健康申报卡上填写健康码即可入境。如呈阳性,相关人员应在呈阴性后来华。二是全面取消核酸检测,对所有入境人员实行集中隔离。如健康申报正常,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可放行进入社会。三是取消国际客运航班数量,包括“五一”政策和客座率限制。第四,航空公司将继续做好机上疾病预防工作,乘客在飞行时必须佩戴口罩。第五,进一步优化恢复工作和生产,业务,海外学习,家庭访问,安排团聚等外籍人员来华,并提供相应签证便利。逐步恢复水陆口岸客运出入境。中方将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部门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恢复出境旅游。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感染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