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告急如何让医护人员少感染,“12月11日,该市有2.2万名患者到发烧诊所就诊,比一周前增加了16倍。”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12日表示,12月5日至11日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显示,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流感样病例数较前一周增加6.2倍。12月9日,全市120个紧急呼叫达到高峰,24小时内呼叫3.1万个,是平时的6倍。

医院告急如何让医护人员少感染(医院急诊如何降低医务人员感染)

医院告急如何让医护人员少感染(医院急诊如何降低医务人员感染)

12月15日,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病房的发热门诊外排起了长队,该院发热门诊和急诊科就诊人数略低于一周前,但压力更大的原因是该院急诊科近一半医生已被感染,难以维持正常作息。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社区感染人数有所增加。去年12月以来,全国多地发布了发热门诊全面开放的要求。12月14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管理司司长焦亚辉表示,所有医疗机构都必须对核酸阴性和阳性患者进行治疗。

医院更有可能成为疫情传播的“扩音器”。此前,中国对医院感染防控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如发现COVID-19阳性患者,应及时向疾控部门报告,并在医院内确定密切接触者,并在明确范围内进行隔离消毒,阻止感染传播。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传染病科主任、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专家组成员胡必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疫情防控的目标已经改变。一是尽量减少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重和死亡人数,二是在人群中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录取标准)必须改变。以前,我们要求医护人员实现零感染,现在很难做到,也不能强制要求。有感染并不意味着工作做得不好,而是医疗机构的传播风险更大,我们希望医务人员感染得越少越好,越晚越好,”他说,以便能够应对未来疫情的高峰。

12月9日,人们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传染病科发热门诊外拍摄看医生要排长队。

发烧诊所排长队,医护人员感染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12月12日表示,北京医院的发烧诊所数量已从94家增加到303家,其中235家24小时开放,100家可治疗发烧儿童。

截至12月14日12时,全国二级及以上医院设立发热门诊部1.4万余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发热门诊部或咨询室3.3万余个。

12月1日,武汉市卫健委还公布了42家普通发热诊所名单。武汉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科的患者将首先进行分类,最近三天有发热等症状的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没有发热的患者到急诊室就诊。为了应对高峰,医护人员被允许在轮班之间休息一天,但现在休假已经取消,“不需要加班,但工作强度增加了”。12月7日,医生所在医院召开内部会议称,前一天收治的101名发热门诊患者中,有52人核酸检测呈阳性。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近日明确,在医院检测新冠肺炎核酸蛋白或抗原阳性的人员,要及时指导佩戴N95口罩,并转移到相对独立的区域进行诊疗。为准确确定阳性人群就诊区域,封闭区域不能随意扩大,未封闭区域应继续就医。

最近公布的“新十条”优化措施的最新变化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阳性患者可居家隔离。他说,一般来说,在门诊发现阳性的患者会被送往指定医院或临时住宿治疗,但武汉的指定医院已经饱和了。对于轻症患者,他们会通知社区接收他们。但这位医生补充说,社区已经不堪重负。“我们通常会给患者戴上N95口罩,对他们进行消毒,并建议他们回家隔离。”

“医院的规模和能力有限。如果患者大量涌入,当地单位面积的病毒数量增加,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也会增加。“上面急诊室医生说。12月7日,在采访前5分钟,他所在部门的一位同事突然发烧,在快速完成抗原检测后被要求回家进行隔离观察。

感染的风险不仅限于医院。随着社区感染人数的增加,许多地方的一些医务工作者在家中的COVID-19检测呈阳性。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网上会议上,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提到,现在社区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不注意医院感受,社区感染结合医院传播,病毒传播会非常快。

12月8日,武汉某三级医院的一名医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医院感染的传播“比预期的快”。在前一天对医院医务人员进行的核酸检测中,“10份样本中有183份呈阳性”。截至当日,他所工作的医院几乎每个科室都有医护人员感染,有的科室感染人数多达5人,其中大多数是轻症病例,已被隔离在医院的特殊病房。这名急诊医生说,12月7日,他所在的部门只有三、四人被感染,到12月13日,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15人,其中包括他自己。

随着阳性患者的增加,进入急诊室的危重患者也开始出现滞留。“整个病房都要灭掉,病人的核酸也要检查。除急诊外,其他科室仍在进行核酸多次混合检测,一旦发现阳性,所有医护人员都要再次检查。等待过程可能需要几个小时,这使得录取不像以前那么顺利了。”

多位接受采访的医生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减少住院风险最重要的是建议大多数轻症患者不要不必要地去医院。

“我们必须对新冠肺炎感染者进行分层治疗。根据目前的研究,99%的感染者是无症状或轻度感染者,这些人不需要去医疗机构。胡碧洁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最重要的是要告诉人们,对于99%的人口来说,不要浪费0.1%的医疗资源(重症和危重病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郭伟观察到,目前来同济医院的感染者多为轻症患者,有一定症状。发热门诊压力加大,医院将院门口广场改建为临时发热门诊。建议体温低于38℃、非持续性高热、无严重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居家隔离,及时进行健康监测。如果感染后持续高热或其他基础疾病加重,“比如感染者有高血压且高血压不可控,或者孩子嗜睡、进食困难或持续腹泻,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此外,急诊科医生还提醒,COVID-19感染不一定表现为发热,“也可能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腰腿疼痛等。”这个时候,人们也要提高警惕,不要外出,注意休息,并监测体温。

根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12月9日对120个紧急呼叫的分析,80%的呼叫是咨询或重复呼叫,20%的呼叫是公交服务。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非危重和危重运输需求持续上升。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敦促市民使用120紧急电话进行医疗咨询。山东郑州、成都、枣庄等地表示,没有必要拨打120,要为危重病人留出应急热线通道。

卫生保健工作者被感染的时间越晚越少

在胡碧洁看来,随着欧米克隆的阳刚性显著降低,“在新形势下,人们需要做好准备,不再去想病例的增加,接受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无法隐藏的事实。”

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将欧米克隆确定为“令人关注”的菌株。英国和美国的第一波感染人数在一个半月内达到峰值,中国香港的感染人数在三个多月后达到峰值。专家预测,国内感染高峰将在未来1 ~ 2个月内出现。

面对第一次巨大的冲击,拥有足够的医务人员至关重要。2022年1月,欧米克隆席卷美国,导致COVID-19感染激增。因感染或请假,近四分之一的美国医院报告人员严重短缺,迫使他们重新安排一些地方的常规手术和紧急措施,以使医院在人员配备方面更灵活,以满足社区卫生需求。今年香港爆发第五波疫情时,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出现短缺。香港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普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香港医管局有8万多名医务人员,其中1.1万多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其中很多人因为家庭成员被确诊为密切接触者而被迫离职。

张文宏在疫情防控网上工作会议上表示,上海疫情高峰可能在一个月内到来,关键是医护人员“不能同时感染,要缓慢、有节奏地感染”,防止弱势群体同时感染,避免挤占医疗资源。

几位接受采访的临床医生表示,他们已经做好了被感染的准备,甚至将来会被感染两三次,但仍然希望“感染人数的增长速度会慢一些”。以上以急诊科医生为例,“举个例子,急诊科有200名医护人员,每天感染1~2人,以前感染的人就会康复回来,不会影响正常工作。”但是,如果一天内有10 ~ 20名医务人员同时被感染,急诊室就会人满为患。

及时发现感染者是预防医务人员大规模感染的重要手段。德国要求医院、养老院等重点场所的人员每周进行两次抗原自检,肿瘤科医务人员每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在香港,所有医院工作人员也必须每天进行抗原检测,高风险病房工作人员每周进行两次核酸检测。

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最大限度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加强对发热门诊、急诊室、病房等职业暴露风险较高区域的管理。

12月3日,胡必杰在给上海市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专题培训时表示,从事急诊、发热门诊、ICU、肿瘤放化疗、老年病诊疗等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或与抗原检测相结合。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近日,武汉多家三甲医院调整了医护人员核酸检测要求。据郭伟介绍,目前,同济医院已不再要求医生每天进行核酸检测。对于感染科、呼吸科、急诊科等感染风险较高的科室,要求医务人员每周进行3次核酸检测,其他科室每周进行1次核酸检测。但在其余时间,所有医护人员每天都要做抗原检测,检测结果会被拍照上传。

上述急诊医生所在的医院也建议,医务人员应尽量从家中到医院“两点一线”工作,以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工作正常,如果感染,必须准确区分密集交界处。

在胡必杰看来,如果医疗机构感染人数在短期内上升过快,医院感染防控应动态调整。例如,要求重点科室医护人员每天进行核酸单管检测,对阳性感染患者进行快速隔离,降低感染率,这考验着各医院的日常管理能力。

他提到,目前,医疗机构不能轻易关闭病房、门诊部和急诊科。利用核酸Ct值可以准确识别和隔离密切接触者,精准防控,甚至可以避免医务人员不必要的“非战斗减员”。核酸Ct值可评估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数字越小,病毒载量越高。例如,一个Ct值为40的感染者基本没有传染性,密切接触者的圈子可以画得很小。Ct值为20的感染者具有高传染性。因此,当医院临床实验室报告感染者呈阳性时,应将Ct值作为采取防控措施的重要参考。

12月13日,该急诊室医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根据医院12月8日发布的规定,抗原自检阳性的医务人员在上报科室后,可以在家隔离5天,如果自检阴性连续2天,可以返回工作岗位,然后再返回工作岗位。但本周,由于急诊室人手不足,医院改变了要求,将感染者居家隔离3至5天,如果没有症状,就尽快重返工作岗位。几名受感染的医生已返回医院急诊科工作。

2021年12月底,面对医务人员的感受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急调整隔离建议,将无症状医护人员的隔离时间从7天缩短至5天。如果医院人员严重短缺,隔离时间可能会进一步缩短。放宽检疫要求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此外,加州还规定,医院可以选择尽一切努力通过外部人事机构招聘员工。

判断医务人员是否亲密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近日透露,从12月5日起,医院将不再将阳性患者算作医院症状,对接收阳性患者的医疗也不再算作密切接触者。

12月7日,急诊科医生所在医院召开内部会议,要求所有门诊医务人员穿戴隔离服、N95口罩、面罩、手套和帽子。“如果医护人员在接触阳性患者时穿着适当,就没有必要隔离,”该组织表示。医护人员更换全套防护装备,完成区域消毒工作后,可以继续每天工作,并进行健康监测。

张勇强调,口罩是医护人员最重要的核心防护措施,建议医护人员尽量减少聚集,必要时佩戴N95口罩。此外,在过去,许多一线医护人员必须穿防护服,戴N95口罩和面罩。在胡必杰看来,这过多地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那里,会觉得很累,希望在保护医护人员的前提下,这个时候可以科学地提高”,比如讨论是否要穿防护服。

香港政府专家顾问、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讲座教授许树昌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香港预防医护人员感染的措施除了要求他们佩戴N95口罩外,还包括所有新冠肺炎疫苗。今年2月,据报道,香港医管局表示,其执业医生的疫苗接种率超过98%,另有1%的医生不适合接种疫苗。

7月,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全球COVID-19疫苗接种战略,以医护人员和高危人群为目标增加到100%表明疫苗有效地预防了严重疾病、住院和死亡。胡必杰在上海医务人员培训中也提到,除了对全体员工进行疫苗接种外,关键岗位的医生也要监测自身抗体水平。如果抗体水平不够,应考虑额外接种疫苗。

【如何治疗阳性患者】

在新十条措施提出的措施中,如何保护弱势群体是明确的,重点是一个。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已经呼吁禁止在疫情高峰期前往医院病房。

在郭伟看来,“目前仍在住院的患者大多是基础疾病,免疫力较低,肯定不存在聚集性感染。”他说,缓冲病房是一种解决方案。目前,同济医院将先将所有患者送入缓冲病房进行核酸证书检查后,“在相对独立的单人或双人间隔离观察”,并连续两天进行核酸检测,全部阴性,于第三天转入普通病房。“我们之前发现的COVID-19阳性患者都在缓冲病房进行了检测,以确保最大限度的安全。”

12月7日,国家卫健委医疗急诊科主任郭艳红强调,已要求所有医疗机构在急诊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区,包括病房、病房设置缓冲区,与其他诊疗区相对隔离。如果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将在缓冲区进行治疗。

但是郭医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有这样的设备。河南省西部一家县级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根据规定,医院在住院部之外设立了8个隔离病房,包括内科、外科、肿瘤科、儿科和其他科室。最少的病房只有几张病床,8个病房只配备了3到4名医务人员。此外,全县已停止核酸检测,住院部医务人员已进行轮岗。“待命部队每天都生活在家里,很容易被感染”。

医院感染的防控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即如何在防控医院感染和促进患者治疗之间取得平衡。他解释说,如果没有缓冲单位,就很难在一线发现阳性患者,增加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但另一方面,如果医院对缓冲病房有严格的管理,也会降低入院效率。“缓冲病房要求特殊,占用医疗资源较高”。

《通知》也提到,要安核酸阳性患者在医院出院区、大楼、病房或病房等相对独立的区域进行治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住院病人严格不探望。据郭伟介绍,武汉同济医院已经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分院来治疗新冠肺炎阳性患者。

此外,美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欧米克隆感染最严重的时候,都面临着在重症监护室找床位的困难。据香港医管局统计,今年2月,香港公立医院内科住院病床住院率超过95%,儿科住院病床平均住院率超过72%,韦尔斯医院、联合医院等其他医院均已满员。

他说,他的医院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高危人群的严重程度,包括早期发现严重疾病的迹象,增加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但“如果在两周内达到高峰,可能还不够,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升级和扩大重症监护力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管理司司长焦亚辉12月9日表示,中国有13.81万张重症监护病床,其中10.65万张在三级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床的数量接近每10万人10张。下一步,重症医学科应增加病床数量,加强医护人员的力量。官方要求,三级医院综合ICU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4%,可转换ICU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4%,需要时可在24小时内快速转换。

但在安徽省某三甲医院的感染科医生看来,这一指标在现实中很难实现。“这相当于ICU病房数量突然翻了一番,呼吸机等硬件很难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来。此外,医护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会如何操作ICU的各种设备。”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以医联体为载体分级诊疗新冠肺炎工作方案》提到,利用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医联体等资源,对基层新冠肺炎发热患者进行首诊有序转诊,同时确保对高危患者及时救治。可能会降低严重疾病的发病率,疾病死亡率。

杭州市朝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2月10日左右,社区医院刚刚设立了发烧门诊,可以为社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所需的药物。社区医院与杭州市红十字医院等市级医院有成熟的转诊机制。但是,该工作人员提到,最大的压力在于人力的短缺。这家社区医院有100多名医务人员,但它必须为近10万户社区家庭服务。同时,负责加强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未来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也有专家担心,在中国,大病小病人们总是愿意去三甲医院,只有少数人会去社区医院,这可能会影响计划的实施。

短期内人力资源培训可能存在困难。从短期来看,二、三级医院要沉下去支援基层,过去5年退休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招聘来填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空缺。

此外,国家卫健委表示,方舱医院将根据城市和地级市的人口规模升级为指定附属医院。即使原来的方舱医院具有一定的治疗功能,也将有10%的床位被改造成护理床位。安徽某三甲医院的医生表示,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来ICU的压力。“重症监护室收治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感染者后,其他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不需要占用ICU资源,可以在其他病房安装新的呼吸机进行治疗。”

“如果做得不好,很可能会出现挤掉医疗服务的情况,重症患者不被接收。”他说:“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实现‘软着陆’,不要在短期内造成感染人数激增。”在他看来,每个医疗机构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他希望在全社会开展更多的教育,鼓励人们在这个阶段加强保护。

疫情防控政策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这是有序的放开,使疫情高峰得到控制,医疗资源得到有序、合理、科学的利用,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健康。

以上就是关于医院告急如何让医护人员少感染的全部内容,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