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4257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2022年是国际国内超预期事件高发的一年:预期内的“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疫情、俄乌冲突、美联储激进加息、全球通胀飙升使得国内外宏观经济偏离正常轨道。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立足国内,放眼全球,聚焦全球通胀,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等重大议题,举办2022年第一季度、中期CMF季度论坛以及年度论坛,共发布3《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

报告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坚持从中长期看短期,通过24393,612的深度报告,给出CMF作为学院派智库的学理分析、预测及政策建议,为政府及宏观经济业界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报告中的经济参数也被媒体广泛引用及报道,成为学术机构和公众判断和预测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参照。

2022

3月

《供需双冲击下的全球结构性通货膨胀》(2022年第一季度)(范志勇、刘元春、闫衍)

2022

6月

《稳字当头的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2022年中期)(刘晓光、刘元春、闫衍)

《2022年减税降费政策增长效应的政策评估及建议》(尹恒)

《2022年中国出口形势与风险》(王孝松)

《当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外移内缩”的重大风险与应对策略》(张杰)

《当前中国非金融企业信用风险演变趋势及应对之策》(袁海霞)

《当前重要金融风险点分析及政策建议》(何青)

《2022年国际金融形势及风险点分析》(钱宗鑫)

《2022年国内重点风险点分析及政策建议》(邹静娴)

《货币政策效果评估和政策建议》(于泽)

《2022年就业形势分析:压力较大》(丁守海)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王晋斌)

《中国非常规政策储备》(范志勇)

《中小微企业经营现状报告》(孙文凯)

2022

11月

《大调整中温和复苏的中国宏观经济》(2022-2023)(于泽、刘元春、闫衍、刘晓光)

《2022年消费报告》(邹静娴)

《财政政策的再定位》(秦聪)

《后疫情时期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与转型发展》(袁海霞)

《美国通胀的形成、演变及其紧缩政策的影响》(王晋斌)

《美元加息大背景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定位》(马勇)

《如何提振中小企业信心》(孙文凯)

《中国就业问题的硬核正转向青年自然失业问题》(丁守海)

《中国现有和潜在产业优势的动态变化特征、重大风险与新领域新赛道机会》(张杰)

《中国与美国的贸易竞争与合作关系研究》(刘青)

与此同时,CMF还邀请王一鸣、卢锋、刘世锦、李扬、杨伟民、沈建光、高培勇、黄奇帆(按姓氏笔画排序)等来自政府、智库及企业界的领袖经济学家展开联合研究,共同把脉宏观经济,共发布研究报告24份,受到学界、决策层及公众广泛关注:

2022

3月

《从当前通货膨胀中透视未来全球所面临的高成本时代》(刘元春)

《要将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纳入通胀分析框架》(毛振华)

《本轮全球通胀的疫情与非疫情成因相互交织,结构性和货币性特征更为彰显》(卢锋)

《美国通胀将长期存在,中国政策关键在于稳内需》(沈建光)

2022

6月

《稳有基础、稳中求进,构建更具竞争力和进取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黄奇帆)

《研判经济形势要看今天、昨天、明天》(杨伟民)

《全球滞胀中中国崛起的新机遇》(刘元春)

《要重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预期弱化问题》(毛振华)

2022

11月

《统一思想认识、聚焦政策措施、完善治理方式,促进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杨伟民)

《稳增长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前提》(刘世锦)

《全面构建消费与投资相协调的扩内需方案》(刘元春)

《多管齐下打通堵点,提高稳增长政策效率》(毛振华)

2022

一、CMF季度论坛(2022年第一季度)

本期论坛由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杨瑞龙,CMF副主席闫衍联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CMF主要成员范志勇代表论坛发布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球疫情变异以及经济活动的逐渐复苏,主要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相继进入上升通道。全球发达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以及供应链重组和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大宗商品供给的短缺是引起这场通货膨胀的导火索。

本次通货膨胀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体现在不同类型的国家间的通货膨胀的特点是不一样的:第一,对于全球消费中心(发达国家)而言,这次通货膨胀中除日本外,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无论是生产者价格还是消费者价格都出现了快速上涨。第二,对于全球制造中心而言,情况与消费中心有所区别。以中国为例,近期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并不高,高的是生产者价格指数。2021年年末生产者价格指数一直在10%附近。进入2022年以后由于国内采取了一些保障生产资料供给的政策,所以PPI呈现下降趋势。并且我国的CPI和PPI出现了“剪刀差”分化,但总体而言通货膨胀在中国并不严格成立。第三,以出口大宗商品出口为主要产业的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走势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这些发展中国家的CPI并不比之前高出很多,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发达国家相比在2021年又出现了下降趋势。

在未来走势方面,报告指出,本轮通货膨胀不会面临失控风险。原因有二:首先,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的央行逐渐开始重视通胀的控制,加息预期已经形成。其次,通胀预期依然稳定,新冠疫情期间的财政政策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使得通胀预期脱锚。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尚未构成工资-通胀螺旋上升的风险。

就国内而言,我国的政策仍然要立足国内。在国内CPI水平处在温和情况下,采取更加积极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同时对资本市场也通过改革维持预期稳定,加强产权保护。

扫描二维码,查看完整报告

扫描二维码,观看会议视频

2022

二、CMF季度论坛(2022年中期)

本期论坛由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杨瑞龙,CMF副主席闫衍联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CMF主要成员刘晓光代表论坛发布报告,报告指出,在新一轮疫情冲击和俄乌危机两大超预期事件的影响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一改1-2月份开局回暖的态势而在3-5月份急转直下,呈现出“快速探底”、“压力加剧”的运行特征。一方面,去年三季度以来的经济下行因素仍需要时间消化调整,局部疫情的反复、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房地产、教培、平台经济的整顿以及碳减排等结构性政策的同步实施,使中国经济在2021年底已经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减弱”三重压力。

另一方面,2022年上半年,新一轮大规模的疫情冲击、俄乌冲突下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飙升、悲观预期下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下滑、全球大通胀下欧美货币政策的急速转向、以及连年扩张后出口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位回落,使得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全面加大。并且宏观经济的下滑也带来了微观个体的变化,企业绩效出现显著恶化,公共财政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都有显著下滑。但4、5月份各方面数据也显现出经济复苏的迹象。

展望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必将迎来企稳回升态势,但复苏的进程将比2020年更加脆弱,将呈现非对称的“W型复苏”的运行特征。一方面,随着疫情因素的消退、各地复工复产复市复商的全面推进、稳增长主基调的全面确认和强化、先前各种不利因素的极大缓和、一揽子政策措施效果的充分显化以及十四五规划项目的全面落地、地方政府换届的全面完成,2022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有望企稳回升并在低基数效应下呈现较高同比增速,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并为2023年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本轮疫后经济复苏,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当前形势与2020年在微观基础、市场预期、运行模式、外部环境和政策空间等方面的异同,特别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微观基础和外部环境的恶化,2022年经济复苏将面临比2020年更为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复苏进程也将更加脆弱。同时坚持底线思维,今明两年还需高度关注小概率事件可能带来的系统性影响,防范化解几大“灰犀牛”冲击叠加导致经济系统性下滑的风险。

扫描二维码,查看完整报告

扫描二维码,观看会议视频

2022

三、CMF年度论坛(2022-2023)

本期论坛由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杨瑞龙CMF副主席闫衍联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CMF主要成员于泽代表论坛发布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在“三重压力”和超预期冲击叠加下,中国宏观经济实现了弱企稳,预计全年可以实现3.3%的增长率。可以说超预期冲击尤其是频繁暴发的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成为中国经济下行的放大器,但需要看到疫情并不是中国经济下行的本质原因。

中国经济面对的本质问题是周期性的下行力量,尤其是总需求收缩和信心不足。在这一经济运行逻辑下,预测2023年经济将实现温和复苏,在基准情形下预计实际增长率为4.8%,名义增长率为6.3%。当前世界经济也处于大调整的阶段,并呈现出“三高三低”的特征,即经济增速降低、贸易增速降低、固定投资降低以及高债务、高通胀、高风险。

为了更好地回归“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衔接“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为实现此目标,2023年需要抓住国内外,尤其是国内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根据疫情发展不断优化精准防控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系统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为核心,旗帜鲜明以积极的总量宏观政策对冲周期性下行因素,财政赤字率设定为3%,明确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将中国经济加速引入新发展格局。

面对复杂局面,报告给出六点政策建议:

第一,抓好三个突破点,进一步做到精准化疫情防控,为经济恢复和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二,突出重点深化改革。利用好“二十大”红利,在系统性基础上,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核心,重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第三,逆周期政策保持总量宽松。抓好就业问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四,结构性政策以“降成本”为导向,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第五,系统性推出房地产解决方案。

第六,逐渐走出应急思路,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长期修复问题。

扫描二维码,查看完整报告

扫描二维码,观看会议视频

CMF将于近期对2022年全球及国内重大经济、金融议题进行连载回顾,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