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北经济衰弱。我们需要先明白,东北经济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原因开始的?又是怎么衰弱的?

东北经济起于清末的闯关东,清朝开放关外土地。华北、华中地区在清晚期依然是人口密集区,但被太平天国、捻军、日本德国殖民者等多重压榨和祸乱之后,大量生产设施被破坏生存环境极大恶化,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地,小工商业主破产。

    这时候,清朝开放关外土地,大量山东河南河北的百姓“闯关东”,开辟新的土地,带去的不光是人口,还有粮食丰产附带的粮食贸易、大量手工业主重新找到生产需求。这是一产繁荣。

   二产繁荣来自日俄的殖民入侵,这些外国人发现了东北丰富的煤矿和铁矿,可以建设钢铁厂,还有丰富的林业资源,用于建设。 于是大量开办矿产,工厂、修建铁路。低廉的粮食价格和低廉的中国用工成本也是促进工业发展的一点,这是二产兴起和繁荣。  

  有一产二产繁荣,东北繁荣发展也就顺理成章。这样一个繁荣的东北,尽管经过了战争破坏,但大量熟练工人和稍加修复就能使用的公路铁路交通,依然有全国最好的内循环经济。仅次于上海的江浙地区。    

   那时候全国最好的工业区,江浙沪面临蒋伪政权的袭击,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建设区域,那么全国第二好的工业区,还靠近强大的友邦,地理环境很安全的东北就成了新中国重点扶植建设的工业区。   于是苏联援建大量集中在东北,新中国也集合了全国人才去东北接收、学习苏联援建。东北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共和国长子。

    也就是在没有某些人口中的“良港”的情况下。东北依然是全国经济火车头,粮食和工业品生产重镇。他有全国人均最的,多的耕地,最好的耕地,有最好的工业基础和工业实力。东北就是全国的重中之重。

衰弱又是从什么时候衰弱的呢?

     其实看看东北的矿场产量就知道了。煤矿、铁矿、石油资源逐渐枯竭,东北成为全国矿产资源枯竭城市最多的地方。  本地矿产资源枯竭,导致工厂生产成本上升,矿井资源枯竭,矿工就要失业,如果保饭碗,保留那些无事可做的矿工的工作,那企业就得被市场抛弃。工人还是失业。而这个结果大家也都见到了,企业倒闭,工人失业。 这时候,很多人要说,如果有良港就能发挥作用了,他们的理论是,如果有港口,那么就能进口矿产生产,工厂就能保留下来了

   但他们没考虑清楚的是,人家澳洲的铁矿和煤矿能在广东、江苏炼成钢铁,干嘛多跑几千公里去你东北炼?    这里的来回运输成本就能搞死东北企业,导致他们竞争不过南方公司。除非说在西伯利亚、俄罗斯远东或者朝鲜开放,开放它的铁矿和煤矿,有新的煤矿和铁矿,让东北工厂有靠近原产地的成本优势。但很可惜,并没有。

     整个环日本海区域就没有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型港口和工业区,本身就说明了,东北振兴想要靠港口,是行不通的。

   很多人都说,国企改革,工人下岗导致的经济衰弱。但国企改革的地区不光东北呀,全国都改,全国的国企都改革,都走市场化路线,工人都大量下岗。为什么别的地区,工人再就业容易,东北就没有足够的市场岗位给下岗职工?为什么东北地区的国企破产之后大部分关停了,但别的地区国企改革之后,关停的少? 

      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资源枯竭,企业在当地生产没有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失去国家财政支持,自己在市场竞争,不管是私企还是国企,都没有竞争优势,都吃不开,企业只能关停。没办法吸纳就业。别的地区,国企转私企之后,虽然有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但接收的私人老板,依然是开工厂,大部分员工还是有工作的。

    最后是环境问题。别的地区,一产二产吃不掉的人,还能去搞三产,走零售和服务业,摆摊做点小买卖也能凑合。但东北环境导致了一年有四分一的时间不太适合干户外三产。室内生活成本要多一个取暖成本。

    综上所述,在二产因为资源枯竭崩溃大半之后,三产受限于环境和成本不能充分吸收就业,现在的东北的衰败不可避免。这不是一个港口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