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形势经济不太乐观,特思考了两种方案拉动内需,请大家点评:

 方案一:发钱。

 14亿人每人发1000美元,7000块买不了房买不了车给不起彩礼,这点钱正常人都拿去消费了,洗脚吃大餐买新衣服换手机换电脑买摩托车买种子买化肥。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消费高潮,餐馆洗脚城大商场处处爆满人山人海,中小老板挣到钱后,迅速买房买车或者换,实现了二次分配,经济一下子搞活了。

方案一有缺点,大家拿到钱后,市场供应没办法同步,大量需求快速拉高了物价,通货膨胀一下子蹦的老高。其实,咱老百姓就那么一点可怜的存款,如果有套房子还背着贷款,通胀就让他通膨呗,没准债务还能少还一点,咱老百姓能损失什么?

 方案二:涨房价。

 方案二是我们的老熟人老剧本,几个政策出一出,再配合拆迁大基建,房价哗啦啦的拉上去,群众自觉去售楼部排队,支柱产业几百个产业链全热火朝天拉起来,一涨解千愁。

涨房价当然有副作用,年轻人刚需,买房越来越难,难的要骂娘,怨气越来越大。

发钱在我们这里从来没见过,专家的意思怕养懒汉,好吃懒做的歪风邪气要不得,人应该勤劳奋斗,感觉方案一可行性不高。

方案二,发几个红头文件的事情,成本低可实施性高,出成绩快结果看得见,方方面面都高兴,除了年轻人刚需

我感觉这次还是方案二。

虽然方案二不是我最喜欢的,但是有总比没有好,但是阻力就在年轻人刚需,他们的声音大,政策不能被他们左右,所以提前和他们讲几句: 

房价问题向来是年轻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无病呻吟最重要的抒情素材,他们以空闲时间和情绪波动上的绝对优势,使自己的声音看起来排山倒海,但其实只要肯出去走走,就会发现根本不存在没地方住的年轻人。

这种魔幻对比的形成,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在尚未需要面对买房这个重大人生议题的年纪提前关注了房价, 他们大部分是刚刚工作,尚未有稳定的收入和足量储蓄的年轻工作者,有些甚至是未从学校中毕业的学生,根本就没经济能力可言。

这两类人士因为处于一个尴尬的人生阶段,他们有为自己前途思考的心境和却没有足够的财富积累,正是一生中最浮躁的时候,喜欢思考一些过于遥远的人生问题,当然会成为在网络上抱怨房价的主力军。

我觉得吧,对物质的拥有是一件和年龄阶段紧密相关的事,当我还是一个小学生,觉得吃上一袋方便面是非常奢侈的享受,要是再配上一瓶可乐的话感觉人生已经没有目标,但放现在这两样东西白给我都不一定吃。

房子也一样,你现在还年轻,收入不多,肯定觉得自己未来将居无定所,但在我们国家,只要你有手有脚踏实工作,基本不存在买不起房子的情况,买房这件事等你到了一定年纪有了足够的事业积累,根本就是水到渠成,在这之前你和父母住在一起,或暂时租房真的很正常。

年轻人呢,不要把杞人忧天当成忧国忧民,这是很幼稚的。

当然,我不是说中国的房子很容易买,像上海深圳这些发达大城市的房子当然很贵,因为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可能性和价值,但中国很大,不止北上广深,大部份城市的房价都是很友好的,再加上现在中国各地的发展差距正在缩小,去哪里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所有人都是自由的,没必要盯着那几个大城市的房子,中国大部份人都开不起兰博基尼,但大部分人都有车,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即使到了买房的时候,很多人都不需要自己掏全款,肯定会向父母要一点,配偶和双方家人都出钱,分摊到个人身上其实负担很小,这进一步说明年轻人根本不需要担心买不起房。

我知道你想说父母出钱也是钱,你说得对,但从小到大你花着父母的钱一直很理直气壮,为什么一到买房子的时候就开始心痛了呢?

承认吧,说到底大多数人根本不关心房价多少,只是想借着房价宣泄情绪,而不是勇敢地直面生活中的不如意。

对此我的唯一忠告是:自欺欺人对你没有任何实质帮助,多想办法去赚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