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刚结束,“分手”的信息便陆续传来了。

先是拜登政府对充电桩发起了“大杀器”,要求加大国产力度。

相关规定中指出,首先,美国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25亿美金用于部署充换电设备。但如果想要获得补贴资质,那就必须在美国建造,而且这一条是“立即生效”。其次,所有钢/铁质充电器外壳的组装与制造,必须在美国进行,也是立即生效。另外至少55%的充电桩成本,需要来自美国零部件,2024年7月开始生效。

这三板斧来势汹涌,也就是说国产充电桩,在美国很难装。

虽然有人说,这只是对之前IRA法案的详细规定,市场已有预期;

或者说,国内工厂已有考虑,可以在美国设立工厂来规避;

再或者认为,2024年才执行,还有时间应对;

再或者说,可以通过成本管理使得低于55%标准;

再或者说,美国政府换届后,电动政策就会转向扶持油气等等。

心理按摩种种,信心依然高高;但,市场还是最诚实地用“下跌”表示“这个利空有点超预期”。

相对而言,充电桩并不是高技术产品。我国有几百家企业参与,最核心的功率器件一般是从海外采购,然后通过一定工艺做成模组、整品,确保安全性、可靠性。充电桩是电动车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发展空间自然也不小,过去几年我国充电桩数量也在增加。


各国充电桩数量

但由于行业竞争激烈,相关公司对资本的吸引力也一般。而做充电桩运营的特锐德,股价也结结实实坐了轮过山车。

但过去两年,把货卖给海外,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重要盈利点。比如储能,由于俄乌冲突而在欧洲畅销,毛利率还比国内高,业绩、股价都是大幅提升。而充电桩也类似,由于欧洲、美国,加大了充电桩建设力度,相关公司业绩上也得到了体现,因此也获得了投资者偏好。

而至于说企业很多、竞争激烈的问题,也好解决,全都买。为什么美国限制会产生比较大影响呢?

有观点认为美国市场并不大,比如美国公用充电桩占全球6%,2021年全球新增公用桩中,美国也仅占3%;但另一个角度是,除去我国市场看海外,美国新增的总量,在海外新增总量中就占到22%。五分之一的市场,丢掉肯定难受。更何况,万一欧洲也学着呢?

还有观点甚至认为,大不了把代工厂给美国,倒逼中国企业走向设计、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就像美国的苹果一样。这个说法,听起来很诱惑,但不同的是,充电桩并不是高技术产品,品牌溢价很少;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像美国一样的富裕,还有大批岗位需要制造业。

就连充电桩这样没有很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美国都想要回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也争取呢?

天要下雨也没办法。对于充电桩企业而言,尽管海外增长空间依然不错,但在海外建厂一定会增加成本,要么调估值、要么降业绩,总之,企业也许有后手,但海外逻辑还是减弱了。等国内充电桩标准出台,迎接优胜劣汰后的奖励吧。

另一个宣布“分手”消息是美国数据库公司Teradata(天睿公司)。Teradata宣布,做了艰难决定,逐渐退出中国的直接运营。

Teradata 早在1997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主要应用于金融领域等数据量巨大的场景,比通用数据库更高效,支撑了许多公司的业务拓展。

但自从2013年“斯诺登事件”爆发后,自主可控、信创,就成为了信息产业的主基调。而2018年以后的中美摩擦,更是加大了对信息可控的担忧。于是,从政务到金融、从国企到民企,都在加大信创力度。Teradata的离开,也是早晚的事儿了。

我国数据库产业也在快速发展。据“墨天轮”统计,2022年就有17家国产数据库相关企业获得81亿元融资,达梦数据库也即将登陆A股。

不过数据库自主领域,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也并不是躺赢,而是一场“赛跑”。

在可控的要求越来越紧迫情况下,对企业的技术研发提出了要求;与此同时,存量替代,自然是先到先得。后到的企业,就凑不上“替代”的大潮了,只能去争夺增量,难度就陡然增加。就像半导体一样,刚需,但一窝蜂涌进,凑热闹的企业只会留下泡沫破灭后的疼痛。

第三个“分手”的消息,和巴菲特相关。

去年11月,巴菲特旗下公司买了40亿美元台积电的股票,这个消息令大家热议。几乎不投科技股的巴老爷子,难道要复刻在苹果上的成功?结果,昨天消息显示,持仓量降低了85%左右。

这快进快出,令人想起巴菲特的名言: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十年,那么连10分钟也不要持有。现在也许可以改一改: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十年,那么就买一季度也可以。

当然这是玩笑话。这个操作,未必是巴菲特,而是公司其他高管所为。但巴菲特的话,在当下,也许确实不合适了:

这个世界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割裂、分手、区域市场,似乎成为了时代主题。这是个不那么好的趋势,但又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