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科技端牢“中国饭碗”,相信大家很感兴趣,下面就来看看加强科技保障“中国饭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强科技端牢“中国饭碗”

强科技端牢“中国饭碗”

什么都不能阻挡春天的到来和种子的萌发。

今年是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三个年头。北大荒垦丰种业有限公司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农业领域“三大航母”中的“种业航母”。

伴随着微凉的春风,记者日前走进位于宾县的北大荒垦丰种业研发中心,参观了建设中的繁育平台宾西二期项目。 “种子”的强大威力体现在教育、人才建设等诸多方面。

技术研发

弘扬农用航母“核心力量”

走进研发中心一楼的种子科学中心,实验性的“微型”种子加工生产线,清洗、分级、称重、包衣……每一个环节都精准衔接。工作台上放着包衣的大豆和玉米种子。它们颜色鲜艳,有轻微的金属光泽。它们装在透明的容器里,像一罐罐的珍珠和宝石……

“这种三色包衣技术,是我们垦丰种子独有的。”农技中心研究员高伟拿起一罐包衣种子告诉记者。

近年来,垦丰种业的玉米、水稻品种包衣技术日趋完善和成熟。 2022年开展首次大豆品种包衣试验。采用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同步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作物品种、种植面积、病虫害发生特点,为不同品种的种子量身定制专属包衣方案,增强抗逆性种,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干扰,实现完全栽培。达到壮苗、促长、增产的目的。

现在,垦丰种业的包衣种子已成为全省农民的“最爱”。为了避免出现一些假冒产品,特研发了这款独特的带有最终“紫色”的三色包衣,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农户用上真正的垦丰,放心种植。

一株水稻秧苗能有数万根须根,怎么能从一株小秧苗看出来呢?这个“黄金眼”就是研发中心的根扫描仪,不过,这只是实验室里最基本的设备。

这座四层楼的研发大楼配备了270多台套国际领先的仪器设备,可实现高通量精准育种。土地下一层种质资源库面积1000平方米,存储量40万份。目前,一期工程已保存各类种质资源9万余份,种质资源评价达5万余份。

养殖平台

种业形成得到市场认可

记者在宾西二期工程现场看到,建筑主体框架已经搭建完成,呈扁平长条状的“凸”字结构。垦丰研究院技术研究所所长杨楠笑着说:“中间是组培中心,两边是现代化的智能温室,这样从中间培育出来的组培苗,直接在两边的智能温室中培育。”\n

垦丰种业滨溪二期项目入选我省首批新型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2022年6月开工建设,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将建设现代化智能温室、组培中心、配电中心等,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养殖效率。

滨溪公园旁边就是垦丰种业的大试验场。每个科研人员都成了“种植者”,实验玉米种子的播种时间到了。

踩着松软的黑土,记者走进了正在栽种的沟渠。从远处看,这片田地与普通田地最大的区别在于沟里插着“小白卡”,上面标注着品种、株数、亩数等信息。

科研人员李坤告诉记者:“我们一般都是用程控播种机播种,种什么种子、行长、株距都写在代码里,可以自动完成。 。 这两天刚种完 为助力我省建设国家级大豆种子生产基地,2023年,垦丰种业与昭光农场合作,在昭光农场建设现代化大豆种子加工基地,提高保证垦区大豆种子供应的能力。

经过反复试验,垦丰种业的新品种不断进入市场并得到认可。基于垦丰自有品种龙垦2021的优势,北大荒集团推出了自主高端大米品牌“垦传香”。 2022年推广面积达到46万亩,粮食产量约27.6万吨。大豆品种龙垦3092,2021年规模化生产示范单产试验结果为604.5斤/亩,创我省第四积温区大豆高产记录。 2022年荣获全国大豆高产大赛“金豆王”第九名。

随着垦丰种业商品化育种体系的不断完善,一年来获批农作物新品种9个,申请发明专利4项,取得植物新品种权17项,成为国内唯一承担水稻的强大优势,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种业培育企业”,承担玉米、大豆3项任务。

人才建设

研发梯队“提速”育种

科技之战,归根到底是人才之战。

在研发中心二楼,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尽头,有一面巨大的“专家墙”。

“第一排前三名是我们引进的海外高端人才。”向记者介绍的黄姗姗博士,40岁就成为垦丰研究院分子技术实验室主任,这是她在垦丰种业工作的第十个年头。

黄珊珊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种业振兴等政策的落实,企业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关系更加密切,科研力量也越来越多。参与过的项目。这种合作加速了种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对科研成果进行了市场检验,加速了落地。目前,垦丰种业已建立省级生物技术服务中心,为省内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相关实验、检测等服务。

垦丰种业先后从国内外科研单位引进多位资深育种专家担任技术总监、首席科学家等重要研发职务,打造了300余人的研发团队,占比近30%占总百分比。国内首家流水线养殖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创新链条,建立团队分工协作、流水线程序化运作的商业化养殖体系,通过优化基地布局、强化信息化等措施建设、完善管理体系 实现资源、技术、信息共享,养殖效率大幅提高。

通过每年约1亿元的持续稳定研发投入,近年来公司生物育种能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已形成年审定品种近400个,年审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近30个的育种能力。近五年,共批准新品种122个,获得新品种权107个,受理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2项,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0项。

以上是百司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强科技端牢“中国饭碗””介绍,想必大家看完上面的内容后应该都有所了解了,希望上面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