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显示,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8年的1.77万亿元提高到4.78万亿元,增长了170%。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贡献了全国93.7%的技术输出和82.8%的技术吸纳。

欣欣向荣的数据背后,是我国为跨越科技成果转化鸿沟,逐步落实相关政策制度,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精准施策的不懈努力。

如何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堵点,近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以“强化自主创新 建设制造强国”为主题的2023“企业创新大家谈”先进制造专场活动在广东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举办。

活动聚集了科研院所、高校、激光产业企业等产学研各界代表,为搭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精准对接产业链上下中游企业,实现产业链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应用上做出了有益探索。

走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展厅,“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的标语十分醒目。从实验室中的先进技术,转化为能够被量产的商品,看似一步之遥,实则却要跨越一条“死亡谷”。流程上,隔着成果估值、合作方式、资源对接等关卡;心理上,则存在高校科研人员担心科研成果价值被低估,企业担心科研成果商业化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武汉安扬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发超快光纤激光器的企业,也是国内率先突破高功率超快光纤激光器工程化技术门槛的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何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公司每年研发费用占企业收入的20%至30%。

何飞认为,产品之所以在市场上有销路,是因为性能超于同行,而创新是产品性能与品质的保证。“如果只做规模化生产的普通同质化产品,并没有太大竞争力。我们做的产品一定是要利润高,并且非常新。”

对于高风险、低回报的探索性前沿基础研究,尤其是在前期投入时,并不适合以盈利和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去完成,何飞希望通过科研、教育、企业在社会上的不同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协同与集成化,由学术界率先走出技术突破的路线,企业再顺着路线变成商品。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在企业创新大家谈活动中,国内激光器研发生产企业、超快激光科学研究领域具有突出贡献和显著成果的科研院所、高校机构联合发起成立了“高性能激光产业创新联合体”,将带动产业区域性聚集,促进高性能激光技术、产业、应用的有机协同,实现联合体成员的共同进步和资源共享,从而助力产业链科技成果。

如何解决创新中的“真问题”?

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及重点科研单位引领支撑作用,引导产业链协同创新,企业创新大家谈活动前期,面向各科技领军企业、重点科研单位征集了激光领域产业问题及解决案例方案,以期未来能够在激光器研制中共同攻关核心技术,共同解决激光器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问题。同时,遴选出了科技骨干企业进行激光器优秀技术成果落地签约仪式。

通过这种“揭榜挂帅”的方式,实现了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校的“双向奔赴”,既突出项目榜单的刚性目标,从问题和需求出发引导科研攻关,也打破常规的“选帅”机制,来科学合理、公开公平确定“揭榜者”,对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技术热点、难点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北京凯普林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揭榜方”之一,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晓华表示,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企业面对的往往都是市场上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能够较为容易地找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将“真问题”列出清单,各类科技人才及企业进行“揭榜”。主办方组织需求方、揭榜方对接,充分洽谈、细化落实相关内容要求,双方达成合作意向的,签订技术合同。活动如同技术的中介市场,为科研工作者寻找潜在的成果购买方、资金投入方,为企业寻找技术的提供方,为相关各方牵线搭桥,最终实现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目标。

而科研成果转化中,市场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为企业解决问题,而市场的兴盛也会反哺技术的发展。何飞向记者解释,应用了新技术的产品,如果效果好,客户就会产生需求,这能够带动其他企业来做这个产品,有利于产业创新氛围的营造。

陈晓华认为,中国科协主办的企业创新大家谈活动为营造这样的创新氛围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平台,让企业可以把科学家的样品、实验室的产品变成能够服务社会的商品。他期待通过这次活动,把企业面临的真实问题解决。“一个个企业解决一个个可能很小的问题,汇集起来就会成为中国创新驱动的洪流,实现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能够服务国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