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到平时——踏上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新征程

摘自《李德生回忆录》(2012年7月第1版),261~270页。

……

1954年4月,十二军奉命从朝鲜撤回国内,驻守在浙赣铁路沿线的金华、江山、上饶地区,担负东南沿海机动作战的战备任务。

从朝鲜战场凯旋,标志着十二军的部队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任务,踏上了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新的历史里程。

这个时期,我们的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军队进入了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国家和军队都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时期,部队从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转到相对和平的环境里,这对十二军来说,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事。这是一个新的考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战场上更为严峻复杂的考验。我作为十二军第四任军长、军党委书记,如何保证部队经受得起这种考验,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新课题。

部队打了二十多年仗,一下子转入和平环境,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管理上,以及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上,都是一个大转弯,都要适应相对和平时期部队建设的需要。首要的是转好部队的思想弯子。当时部队思想上最突出的变化,是由生与死的矛盾,转为苦与乐、个人与集体的矛盾。部队回国后,受到祖国人民热烈欢迎,一片欢欣鼓舞,但在相当一部分人员中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和享乐情绪以及斗志松懈、作风松散的现象。

这令人十分担忧。部队思想上的问题,只能用思想工作的办法来解决。为了及时坚决的制止和纠正这种现象的滋长蔓延,部队一进入新的驻地,在部署各项工作展开的时候,首要的任务,是大张旗鼓的抓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军队在新的时期建军方针和建设目标的宣传教育,使全军上下明确在相对和平时期我军担负的历史使命,认清大局,服从大局,解决好“后半辈子继续革命”的思想。紧接着于1954年8月召开了全军英模大会,全面总结了三年抗美援朝的工作,大力表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全军普遍开展了学英模、忆烈士、查斗志的活动,激励部队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为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创新业、建新功。在抓好思想教育的同时,对全军所有的基层党支部,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期分批的普遍进行了整顿。整顿了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在此基础上对团以上党委也逐个进行整顿,充分发挥了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依靠这“三个作用”保证了部队比较顺利的转好由战时到平时的思想弯子。后来在部队建设和执行其他各项任务重,都始终抓了党的这“三个作用”的发挥,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基层,打牢基础。

战争年代,一切为了打胜仗,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作战的需要,思想统一、步调一致。而在相对和平的条件下,全面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出现许多新的矛盾,对各级干部的领导水平、组织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时部队扩编换装、军事训练、政治教育(政治运动)、文化学习、营房建设、施工、生产,以及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等等,各项工作任务都提出来了,而且许多工作都是同时布置,条条下达,齐头并进,层层加码,涌到基层。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叫做“上面千条线,连队一根针”,搞得基层忙乱不堪,叫苦不迭。不少领导也难以适应这种形势,工作中往往为了争主次、夺位置、抢时间,闹出了这样那样的矛盾,有的还造成了党委领导班子内部的不团结,甚至发展到个别师的党委内部,也由于工作上的矛盾,发展到互相指责、互相告状。

问题出在哪里,应当怎么解决?打仗的时候,指挥员要亲自看地形、侦察敌情,现在看来应当到自己的部队中作仔细的调查了。我们党委讨论后,大家分头下去。我带的工作组,到矛盾比较突出的那个师蹲点。我逐个与党委成员谈话,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和看法,开始不作是非论断。前前后后调查了一个来月,从大量的现象中,我感觉到,这不是简单的作一个谁是谁非、谁对谁错的结论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平时部队建设中,究竟以什么为中心,究竟如何保持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问题。而且又是一个各级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如何跟上部队建设形势需要的问题。围绕这这些问题,组织师的领导班子集体分析矛盾,寻找根源,探讨出路。我先同领导干部个别交谈,然后又同大家一起讨论,通过回顾我军成长壮大的历史,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弄明白了“战时我们主要是通过打仗提高部队战斗力,平时主要应通过训练来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根本道理,明确平时部队建设,就是要以训练为中心,其他的工作,不能争中心,要围绕中心各就其位,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学会“弹钢琴”的方法,对各项任务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照顾一般,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认识统一了,矛盾也就解决了,弄清了思想,团结了同志。通过处理这个师的不团结的问题,我们找到了解决这类矛盾的路子。军党委讨论研究后,召开了全军团以上三级党委书记联席会议,专门研究了在平时部队建设中,如何加强党委对部队实施统一领导的问题。从此以后,在部队建设中,以加强教育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为中心的思想比较明确,各项工作互相争主次、闹矛盾的现象大为减少。

部队在搞好训练的同时,展开了大规模的营房建设,自己动手,边学边干,自烧砖瓦,自采砂石,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施工,全军住进了自己新建的营房。1961年,部队移防苏北,在国防施工、营房建设、战备训练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坚持从部队全面建设出发,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在三年困难时期和苏北条件相当艰苦的日子里,大办农场,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从1962年到1967年,全军生产粮食近5700万斤,在保证部队吃饱的基础上,还向国家上缴了1700万斤粮食,减轻了人民负担,保持和发扬了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在搞好部队本身建设的同时,全军各部队重视在和平环境里,建立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特别是部队移防苏北后,根据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以及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我们要求所有连队和机关都与当地建立了挂钩联系制度,帮助农村实现“三变”:由缺粮队变余粮队,由穷队变富队,由后进队变先进队。经过军民几年的共同努力,部队驻区不仅生产形势,而且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大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涌现了大批拥政爱民先进典型。比如103团农场炊事员章樟元,1962年9月在台风袭击驻地时,奋不顾身抢救了4名落水妇女,自己光荣牺牲,被授予“爱民模范”称号。罗瑞卿总参谋长还专门撰文表彰章樟元的模范事迹,号召全军学习。

和平时期部队工作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初步解决了,我仍然觉得,许多工作抓起来比较吃力,成绩也不是很理想。问题又在哪里呢?我接连用一两年时间,到基层去,到训练场上去,同各级干部和战士交谈,逐渐形成了一个看法:部队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我军的广大干部战士,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大多是工农出身,科学文化水平不能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正好那时总政治部对全军政治工作要求中,提出了一项文化教育的任务。我们军党委讨论后,认为这是一件大事,要求各级领导把提高干部战士的科学文化水平,作为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千秋基业,作为战略性的任务来抓。这反映了全军上下的共同愿望,代表了广大指战员的切身利益。任务一提出,立即受到了部队的热烈响应。军、师、团各级党委挂帅,分工一名党委常委主管此事,逐级成立文教办公室,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专职和兼职文教队伍。军的教导队改为文化速成学校,各师建立了文化轮训队,应连普遍成立了文化夜校。全军从各级领导机关到基层单位的干部,除参加上级有计划的轮训外,普遍坚持在职自学,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士兵以扫盲为主,编班上课,互帮互学。全军干部战士在以“学文为武”的思想指导下,掀起了向科学文化进军的热潮,许多干部战士挤出一切时间学,“挑灯夜战”学,可谓是“热火朝天”。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作出样子。我的业余时间,基本上都用于学习科学文化,还请了好几位同志为我辅导,越学兴趣越大。当时,干部战士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到了攀登科学文化知识上面,部队的精神面貌和风气,干部战士想问题和办事情的思维方式,各级指挥员组织军政教学和管教能力,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尽管也出了某些操之过急、赶时间、抢速度的现象,但成绩始终是主流。由于十二军部队的科学文化教育抓得深入、扎实、有效,受到了军区和总政治部的表彰。

1957年末,我奉调到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注:北京高等军事学院以原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高级速成系为基础组成,以培养兵团和方面军级高级指挥员为目的)接到入学通知,我激动不已。我从少年时代,就渴望上学,家境贫穷,无法上学读书,到了部队后,成年行军打仗,又没有上下的机会,就连随营学校和军政大学都没有上过。部队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我更需要提高啊!现在有机会到北京最高军事学府学习,怎么能不兴奋呢?

入学后,我所接触到的刘伯承元帅培养出来的优良的校风,浓厚的学习空气,更加激发了我刻苦钻研、努力攀登的热忱。教学课程首先是学文化,打基础。所学内容,有《语文》《混合数学》《理化常识》《立体几何》等多门。说心里话,以为语文知识自学了不少,看、读、写不成大问题,这数理化还从来没接触过,刚开始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我想起了过去长征、打仗,也想起了刘帅苦学俄语的情景,那不是更难吗?古人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我基础差,只要多看、多学、多练,一定会有所收获。刘帅说过:“别人吃饭你不饱,学习提高靠自己。”我为了挤出较多的时间学习,电影不看,扑克不打,节假日不外出,晚上加班加点,有点如醉如痴的样子。有时候走在路上也背法则,记公式,体会老师讲的内容,以至有几次回家,走过了家门还浑然不晓,别人和我打招呼也听不见,连自己都感到好笑。当时按规定,住学可以带家属,我在住学期间,除了参加一些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自己从没有陪同爱人和孩子游览过北京的名胜古迹。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追赶,我的成绩逐步上升,由头一二次测验及格,而达到了良好以上。

三年学习,收获最大、印象最深是系统学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所学内容,除了毛泽东军事著作,大量的是毛主席关于指挥战役战斗的往来电文。由于许多战役都是亲身经历的,回过头去学毛主席的电文,看毛主席怎样综观战争全局,深刻分析战场形势,透视敌我态势,正确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正确调动和运用敌我矛盾和有利因素,赢得一次又一次战役战斗的胜利,感到特别亲切,记忆也特别牢固,使我的军事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和升华。记得刘伯承元帅一再说过:“经验好比一堆零散的钱,理论好比是一根钱串子,把各个经验总结起来上升到理论,就好比一根钱串子把零散的钱串起来,这时你才能说有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钱。”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掌握毛主席创立的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的思想,学习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战略战术理论,十大军事原则,譬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斗应力求有准备”等等著名论断,联系二十多年战斗经历,使得许许多多零碎的印象、体会,得到系统化、理论化的提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以后学习“保卫祖国战略方针”、“战役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深造三年,是我进一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三年。我完成学业后,仍回十二军任军长。

我回到十二军后,和入学前一样,每年都要以一半时间,有时甚至以七八个月的时间,深入部队,蹲点跑面,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我们还把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排列出来,纳入党委工作全年计划,分工负责,逐个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当时,除留个别军的领导同志在机关主持工作外,我和政委史景班、副军长谭友夫、官峻亭、副政委王翀、张春森、宋佩璋以及机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都深入到部队,有时党委会或办公会也搬到下面去开。我们还要求师、团领导和机关,每年都要以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到基层去,在实践中解决部队问题。

为了搞好苏北的战场建设,为了使固守苏北海防的作战方案更加符合实际,我几乎跑遍了盐城淮阴地区的所有公社,对防区内的地形、道路、水情、气候等情况,作了全面的战场勘察和兵要地志调查。从苏北战场的实际出发,对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工事构筑、地形改造、运输补给、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等等问题,都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和部署。针对苏北战区海防线长的特点,按照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普遍与地方建立了联防组织和制度,广泛开展了“联心、联建、联训、联文、联防”的“五联”活动。104团2连和106团1连创造的“五明一快”(明确任务、明确作战指导思想、明确指挥关系、明确通信联络信号、明确打法,发现敌情报告快)的联防经验,提高了联防能力,被南京军区评为军民联防先进单位,并在《解放军报》上作了介绍。曾经有一股敌特从海上登陆,当时立即出动了近十万民兵,布下了天罗地网,一举全歼。

……

抄写完毕。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