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国国际收支运行相对平稳,保持基本平衡,体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支撑作用

作者|赵玉超「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副司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8期

近年来全球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2022年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高企、货币政策加快紧缩,地缘政治更趋紧张,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诸多困难挑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经济顶住压力保持增长。2022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表现出较强韧性。经常账户顺差增长并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跨境贸易投资顺差主要转换为境内主体对外投资运用,国际收支自主平衡格局更加稳固,对外净资产进一步增加。未来,我国经济将延续回升态势,国际收支更有基础保持基本平衡,预计经常账户保持合理规模顺差,跨境资本流动的稳定性有望提升。

经常账户稳健性在全球表现突出

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叠加影响下,2020年以来多个经常账户顺差国出现顺差规模较大波动,2022年除少数能源供应国经常账户顺差出现增长外,一些传统制造业国家的经常账户顺差显著下降。2022年德国、日本和韩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分别为1727亿、910亿和298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45%、54%和65%。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保持稳健增长,2022年升至4019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14%,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为2.2%,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支撑。

一是货物贸易保持较高规模顺差,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仍具备较强优势和韧性。2022年,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达6686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19%。产业链供应链稳固、贸易结构优化是我国货物贸易保持顺差的内在基础。从出口看,我国产业门类齐全,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出口商品中不仅包括汽车、机械等中高端制造业产品,也涵盖纺织服装等生活必需品,以及手机、电脑等日用电子产品,较好地拟合了疫情背景下的全球消费需求。同时,我国出口市场更加多元化,欧美仍是重要的传统市场,近年来对东盟和非洲的出口占比逐年提升,有效弥补了不同地区经济波动等因素对出口的影响。此外,我国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2022年跨境电商出口增长12%。从进口看,在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我国进口商品中食品占比较低,体现了较强的粮食自给自足能力;能源进口来源稳定多元,2022年我国能源类商品进口金额增速明显低于欧洲以及日韩等国家。

二是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总体收窄,除受全球疫情影响外也体现了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成效。由于全球疫情蔓延抑制了国内居民跨境出行需求,近三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由疫情前的2600亿美元高位回落至1000亿美元左右。2022年国内居民留学等需求有序恢复导致旅行逆差小幅增长7%,但服务贸易总体逆差却进一步收窄9%,主要原因是其他商业服务和电信计算机信息服务贸易顺差分别扩大24%和66%,表明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也体现了近年来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成果。

资本项下逆差与经常账户顺差形成自主平衡格局

近年来,随着中央银行退出常态化外汇干预,我国国际收支逐步形成自主平衡格局。其主要表现是:经常账户保持稳定顺差,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呈现逆差,储备资产变动更趋平稳。2022年,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出现40年未有的高通胀和史无前例的快速加息,全球股市、债市、汇市均出现大幅调整,国际资本流动波动性上升。2022年,我国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211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均为顺差、证券投资呈现逆差。

直接投资延续顺差格局,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保持较高规模。2022年,我国直接投资顺差为305亿美元。一方面,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达1802亿美元,与疫情前的2019年规模相当,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体现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健、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等优势对国际长期资本的较强吸引力。非金融部门仍是吸收来华直接投资的主力,其中制造业吸收资金最多,说明外资在华长期经营意愿稳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吸引外资稳步增加,显示相关领域引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497亿美元,与近三年平均水平相当,企业“走出去”投资保持平稳有序的发展态势。

证券投资总体呈现逆差,第四季度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恢复净流入。2022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全球主要债券指数和股票指数分别下跌16.2%和18.0%(各创1990年和2008年以来最差表现),美元指数一度攀升至20年新高,全球跨境证券投资萎缩。在此背景下,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亦跟随全球趋势出现调整。2022年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出(负债净减少)1079亿美元,但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以及外部金融条件边际改善,第四季度转为净流入20亿美元。从境外对我国债券投资看,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稳步推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跨境债券投资重要目的地,自2018年起我国吸收跨境债券投资存量升至新兴经济体首位。在循序渐进可控、平衡效率与安全的原则下,我国债券市场首先对境外央行等长期投资者开放,然后随着债券纳入国际主流指数逐步吸引相关配置型资金进入。因此,投资行为稳健的境外央行类机构和银行占比达七八成,相关资金波动性较低,发挥了稳定跨境债券投资的基本盘作用。从境外对我国股票投资看,近年来外资稳步投资境内股市。2022年,受市场条件变化影响,外资大量抛售欧洲和新兴市场股票,但仍总体净增持我国股票344亿美元,投资稳定性在全球表现突出。此外,我国对外证券投资保持活跃,2022年相关资产净增加1732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38%。

存贷款等其他投资呈现顺差,较好地发挥了自主调节功能。一方面,吸收境外其他投资出现净流出(负债净减少)932亿美元,主要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2022年美联储大幅加息425个基点,美元汇率、利率提升,境内市场主体存贷款等相关外债出现净偿还,这是企业根据市场条件变化自主调节资产负债的理性反映。近年来,我国外债结构优化,人民币外债和中长期外债占比提升,存贷款等传统融资型外债占比大幅回落,并且相关交易更加理性有序,调整幅度显著低于2015年至2016年时期。另一方面,我国企业、银行等市场主体跨境存贷款等对外资产有所回流,2022年相关资金净流入1386亿美元(2021年为净流出4197亿美元)。近年来随着国际收支自主平衡能力提升,对外存贷款等其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满足市场主体调整对外资产负债结构的需求,起到了平衡其他项目资金流出入的作用。

跨境贸易投资顺差主要转换为境内市场主体对外投资。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2022年我国对外资金来源合计3809亿美元,主要是经常账户保持较高规模顺差以及来华直接投资的资金净流入。对外资金来源仍以同实体经济直接相关的跨境贸易投资顺差为主,而不是依赖外部融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上述资金来源大部分转换为境内市场主体的对外投资,其中对外直接投资1497亿美元,对外证券投资1732亿美元,合计相当于对外资金来源的八成多,是“藏汇于民”的重要表现。此外,储备资产增加1000亿美元。总的来看,在市场调节机制下,我国企业、银行等市场主体配置资源的效率提高,对外资金来源与运用基本匹配,跨境贸易高顺差以及直接投资等外资流入不再对应官方储备高增长,而是主要体现为境内主体对外各类投资。我国对外资产持有主体和投资类型更加多元化,有助于优化对外资产负债的结构和匹配度,提高风险和收益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

对外净资产稳步增加,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优化

对外资产和负债均保持较高规模,对外净资产增加。2022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为92580亿美元,对外负债为67267亿美元,继续处于较高水平;对外净资产为25313亿美元,较2021年末增长15.8%。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规模稳居世界前八位、新兴经济体首位,利用外资“引进来”与对外投资“走出去”双向开放成效显著。从对外净资产看,我国为全球第三大净债权国。

对外资产中境内市场主体持有资产占比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末,我国国际储备资产余额为33065亿美元,规模继续位居全球首位,占对外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为36%(较2021年末略降0.3个百分点),有助于发挥稳定宏观经济的“压舱石”作用;对外直接投资资产为27950亿美元,占对外金融资产总额的30%,较2021年末上升0.9个百分点;证券投资资产为10335亿美元,占对外金融资产总额的11%,较2021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存贷款、贸易信贷等其他投资资产为20925亿美元,占对外金融资产总额的23%,较2021年末下降1.7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稳步增加,在对外资产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同时我国经常账户盈余稳定,境内市场主体对外投资需求稳步释放,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对外负债仍以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为主。截至2022年末,来华直接投资达34956亿美元,占我国对外总负债的52%,较2021年末提高2.8个百分点,该比率位居二十国集团(G20)经济体前列,显示外资对我国长期投资意愿较强;来华证券投资为17810亿美元,占我国对外总负债的26%,较2021年末下降2.8个百分点;境外投资者对我国境内证券市场持仓市值约9957亿美元,其中股票持仓量占A股总市值的4.8%、债券持仓量占境内债券托管总量的2.4%,未来仍有提升潜力;存贷款等其他投资负债为14318亿美元,占我国对外总负债的21%,较2021年末略降0.2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保持稳健运行和基本平衡的基础更加牢固

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国际金融市场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具备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经常账户将保持合理规模顺差

货物贸易顺差仍会保持相对较高规模。全球经济波动以及需求变化是影响国际贸易的周期性因素,但近年来我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将发挥稳定出口的重要作用。一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新的贸易增长点不断涌现。2022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000591)电池出口增速均超过60%,2023年仍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二是区域贸易合作持续推进,贸易伙伴多元化取得积极进展。对东盟和”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稳步扩容,2023年第一季度相关出口规模同比分别增长28%和25%。三是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出口增长的重要领域。四是加大稳外贸政策支持力度,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培育外贸新动能,助企惠企、保市场主体活力。

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有助于推动服务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一方面,随着跨境出行有序恢复,旅行支出需求释放将是一个渐进有序的过程;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提档升级,尤其是商业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良好,将继续扩大相关服务贸易出口收入。

跨境资本流动的稳定性有望总体提升

我国经济呈现回升态势,将有助于夯实投资者信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我国经济增速将比2022年提升2.2个百分点至5.2%,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将降低1.4个百分点至1.3%。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坚持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提高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在经济增速企稳回升、人民币资产投资价值及避险属性凸显等因素支撑下,外资仍会稳步配置人民币资产。

我国外汇市场成熟度和韧性提升。近年来,我国外汇市场主体预期平稳、交易行为更加理性,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调节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功能逐步显现。与此同时,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维护跨境资本流动稳定。

发达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趋弱。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近期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节奏开始放缓,美元汇率、利率总体从高位回落,外溢影响将有所弱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将在中长期推动我国进一步优化货物和服务贸易结构,提高跨境双向投资质量和效率,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稳健、平衡的发展态势奠定坚实基础。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变化,预计2023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将保持稳步发展,我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需求有序释放,证券投资和外债相关跨境资本流动将更加平稳。■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