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仅6个月的ChatGPT,已掀起全球人工智能(AI)产业的大模型热潮。大模型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效率和泛化能力,市场人士认为,ChatGPT等大模型有望让我们在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路上更进一步,各个科技巨头也陆续发布各自的自然语言大模型,目前大模型已经从实验室走出,开始向应用落地演进。

日前,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开幕,小i机器人高级副总裁杜玉清受邀出席,并参加“数字经济创新与繁荣”高端对话,围绕人工智能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度解读。

小i机器人作为中国自主研发、自有知识产权的虚拟聊天机器人技术开创者,在金融、政务、企业、能源及交通等领域已落地数百个智慧应用场景,为全球用户提供从技术到产品到多样化解决方案及完善的服务支撑。小i机器人深耕人工智能行业20余年,始终以“科技赋能”为己任,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转型。

大模型走出实验室

行业认为,发展大模型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大模型可以提高人工智能的准确性、泛化能力和效率,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

人们惊喜地发现大模型拥有涌现能力,在模型规模超过某个阈值之后,模型性能会打破之前线性增长的规律,实现跃升式突变。具体来说,当模型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模型的拟合能力和泛化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强,从而使得模型可以在各种任务上取得更好的表现。例如,大模型可以更好地处理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义理解、生成文本等任务,也可以更好地处理图像和视频中的目标检测、分割等任务。

泛化能力方面,大模型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规律,从而可以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即在未见过的数据上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泛化能力越好的模型,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数据,具有更好的通用性。

涌现能力和泛化能力,让市场看到大模型对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其应用落地的范围相较之前弱人工时代迅速放大,如医疗保健、金融服务、零售业、制造业和教育行业等。另外,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可以使模型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可定制性,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和场景的需求进行定制和优化,为行业应用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虽然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已经可以落地多元的场景,解决多样的问题,但仍有一些行业待解问题仍然需要考量,小i机器人高级副总裁杜玉清认为:“一是可交付,产品须结合具体的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和交付;二是成本可接受,无论GPT3.5还是GPT4.0的训练成本都非常高,大模型产品需要根据客户所在行业、以行业数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三是数据安全,当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用户是有权知晓的,大模型产品需要对安全性负责。”

小i机器人深耕“AI+”战略

小i机器人成立于2001年,拥有自主研发的智能交互机器人知识产权,专注于以自然语言处理为基础的认知智能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小i集团董事局主席、CEO袁辉先生认为,人工智能实际由三个部分构成: “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及“运动智能”。无论是早期的纯文本聊天机器人,还是Siri或ChatGPT,这三个不同类型的表现方式的聊天机器人,都属于“认知智能”板块。

作为中国认知智能在中国实践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小i机器人完整经历过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史上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学习的第一阶段,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第二阶段,基于大模型的预训练模型的第三阶段,小i机器人均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

从科研成果上来看,小i机器人不仅主导了AI情感计算的国际标准,8+个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参与,也拥有十分雄厚的技术积累——截至目前,小i机器人已获得授权专利298件(其中,中国发明授权专利207件,境外发明授权专利28件),软著登记132件,注册商标228件,作品登记16件。

根据接近小i机器人的人士透露称,小i机器人将于6月底发布一款他们自主研发的通用大模型,以赋能“AI+”战略。小i机器人在中文语义理解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拥有知识产权且具备大规模商业落地的经验,有利于打造更中国化的交互大模型。

目前,小i机器人以其自研技术平台、产品架构塑造丰富的数智化产品,已经在AI+智能客服、AI+建筑、AI+智慧城市等行业应用场景落地,赋能工业、农业、游戏等更多行业和领域。

例如,其开发的政务数字人“小赣”于2022年度率先在赣州市落地,是全国首个具备智能交互、实时沟通、指导办事能力的数字人。

未来,在大模型赋能的AIGC加持下,小i机器人充分融合认知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应用落地经验,为全民数字生活建设“智慧大脑”,延续“从大到小、从内到外、从软到硬、从现实到虚拟”等核心战略,推出了一系列智能交互产品与服务,以赋能更多行业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