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在人的内卷程度来说,时刻担心一下自己身体状态应该还挺正常的?

毕竟不少朋友过着朝九晚十的苦日子,想搞点业余活动,那就只能熬夜了,主打的就是一个报复性熬夜,长久的坏作息肯定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反正我们编辑部基本就是熬夜不惜命的一帮人,所以我经常会想,保不齐自己哪天就真的寄了呢?

更关键的是,真寄了之后硬盘怎么办?


你想啊,寄得够快的话可能连个交代后事的机会都没有

我觉得这其实是个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儿,生在这个将电子设备作为外延器官的年代,个人的秘密小癖好,不敢在人前言说的各种取向,还有人性阴暗面里的种种小心思,大概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硬盘或者云盘里。

比如说哥们的硬盘里现在就存着行走江湖多年积攒下来的Ultimate Deluxe Hyper Super Edition全高清涩图《易碎至臻遴选》番号列表。

这些东西我是要带进土里的,但凡有人在我身后访问这些东西,我也要把自己从土里刨出来给丫一拳。


让你看了吗byd

前不久就有一位海外哥们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这位名叫"Casey" Jones Podcast的播客主花了10刀从旧货店里淘来了一台旧电脑,保守估计这台电脑在原主人手里已经使用了超过20年。


Casey拆开机箱发现内部组件成色不错,刚准备开电脑下个《雷神之锤》试试,结果就在电脑里发现了几百部Gay Porn和与之配套的专业评论文章。


《Gay Movies 301-400》

哥们5分钟前还在感叹淘来的老电脑还挺皮实,5分钟后就被满屏幕的Dxxk和Cxxk糊脸,前主人还在文档里对片儿里的各种情节进行细致点评,

如同撰写了一部Gay Porn的评论音轨文本。


都是虎狼之词我就不翻译了

然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这位原主人显然有着极重的收集癖好,并且也有着与之相配的管理能力,按照年代、类型、主演人员、整体风格分了大大小小茫茫多的文件夹,并且每一部都配以长文进行评论,这已经不是Gay Porn爱好者了,这是Gay Porn鉴赏家。

老哥的收藏细致到每一部都配了完整的幕后花絮,


评论文章不仅做到了图文并茂还细致著名了参演人员,洋洋洒洒动辄几千个单词,相当于汉字万八千字儿,我只能说,比我能写。


随着翻阅的深入,Casey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Gay Porn评论精选集,还是一本《2000年代Gay片风格赏析》,即使Casey本人是个直男(?),他也发现了这些新千年前后的Gay Porn技术细节上的区别——

绝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没有章节选择,没有花里胡哨的剪辑和令人尴尬的文戏,往往都是在一段快速的闪白后直接上正活。


有的还会整这种意识流片头,充满了意大利异域风情

尽管Casey抱着看乐子的心态把电脑里的数据全过了一遍,还说这是自己在旧货店花过的最值当的10刀,但很快Casey也意识到一个悲伤的事实,这台电脑的原主人很可能已经去世了。

因为通常在当地二手市场流通的旧电脑都会删除原数据,而这台存有20年前数据的电脑,只可能是在某些突发状况后,才会出现在旧货店的货架上。

虽然有种八卦他人隐私的窥探感,Casey还是在推特上表达了对原主人的尊重,查看这些数据是出于善意,这显然是一位专业Porn评论员的工作记录,也是一段充实人生的证明。


这就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如果我真的在某一天突发恶疾寄了,我能留下的除了随身携带的小玩意儿,没收拾的屋子和在他人看来难以理解的物件,可能就只有存储设备里的那些数据,也就是所谓的“电子遗物”。


当然大家还是少熬夜,注意身体健康

事实上这已经是一个很早就出现过的议题,早在2013年,谷歌就开放用户自主选择数字遗产继承人的功能,让继承人和家属可以在用户去世后访问 Gmail 和云存储服务数据,2014 年,雅虎日本还推出过Yahoo Ending服务,展示官方的死亡证明后,雅虎会自动向死者生前的朋友发送告别邮件。


同类服务苹果也有提供,允许用户在生前指定数字遗产联系人,一旦确认离世,该联系人可以申请访问逝者的照片、信息、备忘录、通讯录、文档等数字遗产。


而像微博这种社交平台,则会在核实用户反馈的逝者账号后将账号设置为保护状态,不能登录、不能新发或删除内容、亦不能更改状态,同样的,B站也有向逝者表示哀悼的纪念账号功能。


只是,如果只是把“电子遗物”当成一个“身后殡葬服务”看待,似乎又有些过于简单了,日本人就研究过这类服务,2万日元一次,上破解电脑登录密码、获取或删除数据等,它更像是留给继承人的一种解决办法。

不知你是否看过2018年的日本电视剧《人生删除事务所》,故事主题就是围绕电子遗物展开,只是那部剧将电子遗物作为引子,讨论的问题涉及行政腐败、网络暴力、校园霸凌等等。


还算不错的一部剧,没看过的朋友可以看看,B站就有

这里提到《人生删除事务所》,倒不是说它在电子遗物上的处理多么高明,只是因为它剧中的一个设定——在剧中主角开设的这间专门解决电子遗物的事务所,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客户本人生前来委托,也就是那些预感自己将要死亡,想要终结生命,或是对突发的死亡做提前准备的人。

不是去世后如何解决逝者留下的数字遗产,而是在生前由本人去考量,死去之后要在数字世界删除什么信息,或是留下什么信息。

我想这才是“电子遗物”的重点,数字化让人们面对遗物的态度变得矛盾,我们一方面想要留下一些痕迹和回忆,另一方面,数据又承载了那些埋藏在心底里的、轻易不敢释放出的一面,又让我们陷入不安。

有人想要保留,有人则倾向于删掉自己的全部电子遗物,也许当人死去之后,删除电子遗物获得的是解脱,但对亲人来说可能就失去了悼念的媒介;反之亦然,并非所有人都是光彩的,留下来的东西对身后人来说,也许就是一种莫大的痛苦,所以还不如彻底删除。


“dele”?[yes/no] 删除与否是贯穿整部剧的议题

留下来的数据究竟代表着什么,这一点因人而异,所以才要有针对性的去定制,而不是粗暴地打开名为“隐私”的潘多拉魔盒,把所有信息都暴露出来,这对逝者和留在世上的人来说,都未必是件好事。

“千禧一代是生活在网络空间中的,他们的死亡也会发生在网络空间。”

所以我想,与其留下一些或许让人感伤,或许无人在意的数据,在我某天寄掉之前,我一定要留下一个狠活,我要留下一个名为《甄选涩图》的文件夹,然后在里面放上这个:


来自21世纪20年代的狠活,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