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7月17日讯(记者 李春晖)黄河九曲,唯富一套。百年前,冲积出河套平原的黄河水改道,在“几字湾”顶部留下了一个河迹湖。因此地盛产红柳,得名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也是我国“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防凌防汛、水质净化的重要功能,有着“塞外明珠”的美誉。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当地无序采矿,遗留了大量露天废弃矿坑,水土流失严重。每逢雨季或汛期,乌拉山、白云常合山、渣尔泰山大量的砂石、腐殖质随洪水进入乌梁素海,对水质造成污染;流域内草原沙化日益严重,对京津冀风沙源治理造成重大影响。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19年5月,中建一局项目团队开赴乌梁素海流域。他们深入沙漠、荒原、矿坑、海堤,他们修山、扩林、护草、固沙,从过去单纯的“治湖泊”转变为系统的“治流域”。与风沙鏖战,和星辰相伴。经过几年治理,如今,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再次恢复光彩,焕发出勃勃生机。

乌梁素海远景(中建一局供图)

生态修复系统论的生动实践

生态治理不能“单兵作战”。要解决湖的问题,功夫应下在湖外。

中建一局采取系统性方案,从过去“治理一个湖”转变为“治理一个流域”,围绕矿山、湖水、林草、农田、湿地等生态要素,开展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乌梁素海生态修复项目2019年5月开工,治理流域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包含乌兰布和沙漠治理、乌拉山南北麓林草生态修复、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乌梁素海堤路修筑、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污染综合治理等5种业态、9个子工程。

该工程施工难度大、治理种类多、施工环境恶劣。“内容多,面域大,涉及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 微生物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交叉,影响因素多。”乌梁素海项目东区技术总工庞东喆表示。

能承担这样复杂的工程,得益于中建一局的全产业链优势。中建一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70年来,一局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技术创新成果。

经过项目团队四年来的辛苦鏖战,乌梁素海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Ⅳ类,水体由轻度富营养状态改善为中营养状态。原本乌梁素海流域内鸟类只有两百多只,如今变为两百多种,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乌梁素海项目正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生动实践。”中建一局乌梁素海项目技术总监梅晓丽表示。

治沙造林的“科技利器”

乌梁素海的水源补给主要依靠河套灌区的灌溉尾水,而灌区西侧是乌兰布和沙漠。随着沙漠东侵,泥沙持续排入水中。因此,治湖的源头在于治沙。

压草覆沙,是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抗流动沙丘的最常用手段。先将稻草均匀地铺在沙面上,再用一种类似铁锹的压沙工具,在稻草中间部位向下压,让草对折着插入沙中15厘米深,同时沙面以上保留15厘米。这样一排排一列列纵横交错,形成一个个一米见方的“草方格”。

压入沙中的稻草挤压了沙子,在某种程度上起到稳固沙子的作用;沙面以上的部分,像一堵矮墙,阻挡强风将沙子吹飞。千千万万个草方格编织成一个细密的大网,限制住沙丘的流动。

草方格铺设后(中建一局供图)

然而,压草方格通常是人工操作,虽然中建一局项目团队在最初召集了300多名工人同时作业,但施工进度与广袤无垠的大沙漠相比,犹如愚公移山。沙漠里的工作环境极端恶劣,40度高温加上太阳暴晒,对工人们的身体也是极大考验。

这种情况下,中建一局充分发挥自身整合资源、技术集成的优势,研发出了轻型压草覆沙机械。这种长得像推土机、装有履带的压沙机械,可以在大面积压沙工程中大幅度提高工效,缩短工期,同时标准化稻草入沙深度、外露高度和方格尺寸,进一步确保工程质量。 “(压沙机械)工效为人工压沙障的50倍。”梅晓丽表示。

压沙机械(中建一局供图)

梭梭树,耐寒、耐旱、抗盐碱、抗风沙,是重要的固沙植物。它的根系是树冠的三倍长,即便被沙漠中的狂风拔起,仍然能够存活。肉苁蓉,又称“沙漠人参”,是一种名贵补益类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按根卖,品质好一些的一根能卖一两千。”它的生长方式是寄生在梭梭树的根部。

梭梭树与肉苁蓉的最佳搭配,让沙漠治理工作实现了从“望沙兴叹”到“治沙增收”的华丽转变。

中建一局研发出了梭梭-肉苁蓉同步种植一体机。一体机并列2个开沟器,一个用于种植梭梭,另一个用于播撒肉苁蓉种子,实现梭梭和肉苁蓉同步机械化植苗和播种,缩短工期,节约劳动力,工效可提高4倍。

梭梭-肉苁蓉同步种植一体机(中建一局供图)

四年来,项目团队共实施新植+补植梭梭林4.8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4万亩。沙漠治理初见成效,乌兰布和严重沙化沙漠占比由2017年的23.7%降低到21.8%,提升了“北方防风带生态功能”,减少了进入黄河泥沙量,保障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

以林养林

在林草治理区域边缘,一排排山桃树筑起“防风长城”。它们的树冠在大风中哗哗作响,根部仍牢牢抓紧脚下的土地,忠诚履行着防风卫士的职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19年我们刚进场的时候,这片区域因为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基本上已达到半沙漠状态了,经常可以见到沙葱和老鼠。”乌梁素海项目林草业态负责人王小会回忆。沙葱,对游客来说是一道爽口的特色小菜。但对草原来说,是开始退化的标志。

林草修复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区域地表径流和防止水土流失,形成生态型防护网。四年来,项目团队采用“防护林与经济林相结合、林草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增加区域森林植被面积3.3万亩。

“我们在2019年刚开始做项目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要达到‘以林养林’,所以我们选择的树种大多是像山桃、山杏、酸枣等既适合在当地生长、又具有经济价值的。”王小会说。

谈到这些“宝藏树种”,这位起初还略显腼腆的建设者开始滔滔不绝:“山桃果核可以做成工艺品、坐垫、手串,山桃和山杏可以嫁接成西梅,酸枣仁可以入药,有助于睡眠。2019年我们刚施工的时候,酸枣仁是几十块钱一斤,现在已经涨到200块钱了,增值空间非常大。”

不仅林上“全身是宝”,项目团队还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种植瓜果。王小会拨开山桃树下一丛像是杂草的植物叶子,露出一颗圆滚滚的甜瓜。“这个叫‘白莲脆’,本身瓜的品种就很甜。我们这个地方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瓜更甜,口感特别好。”

林下经济(中国网财经李春晖/摄)

“我们修复治理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希望项目本身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庞东喆表示。

滴灌设备(中国网财经李春晖/摄)

如今,曾经“沙漠色”的林草地又重回碧色。项目团队在实践中研发出了两大“神器”:一是开展精准化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研发,结合土壤水分监测系统,构建基于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水分、养分需求的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实现精准灌溉。二是首创飞播造林新方式——无人机飞播。

用于飞播的无人机(中国网财经李春晖/摄)

“我们改装了无人机飞播的槽口,改装后无人机的落种均匀度比‘运-5’的落种均匀度还要高。”王小会称。运-5号称“空中拖拉机”,是我国农用飞机中的主力机型。

据悉,乌梁素海林草业态区的无人机飞播面积达1万余亩,相当于1000个足球场。

 “用翅膀投票”

乌梁素海的飞鸟(中国网财经李春晖/摄)

缓步登上海堤,乌梁素海尚未进入眼帘,啾啾鸟鸣声已不绝于耳。俗话说“生态好不好,候鸟先知道。”如今乌梁素海有各种鸟类约260多种,其中最出名的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疣鼻天鹅。面对这样碧波荡漾、飞鸟翔集的景色,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鸟类总共只有200多只呢?

乌梁素海项目海堤业态负责人邬东,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小时候走到湖边都能闻到淤泥的恶臭,味道可难闻了,湖水都是褐色的。”曾经的乌梁素海泥沙淤积,水深不足1米,水体流动性差、交换不足。

2019年,中建一局项目团队开启乌梁素海海堤治理工程。环绕乌梁素海,完成4千米总干渠补水通道及68km海堤治理,改善了乌梁素海流域排干沟的排水畅通性,河湖连通性得到有效改善。

项目团队采取对原海堤加高培厚、碾压、护坡、路面四步施工进行综合整治。第一步,加高培厚,对于原海堤路面草根、腐殖土等影响堤防填筑的杂质进行清理,在海堤两侧填筑围堰。“海堤的加高培厚,增加了乌梁素海的蓄水量,如今最高水深达到4米。”邬东介绍。

第二步是碾压,对原海堤清理后,在第一次铺填前进行平整压实,并在培厚过程中进行分层碾压。

第三步,使用新型护坡材料——蜂巢格室。“乌梁素海水面大,水深小的特点,风浪是造成坝坡破坏的主要因素,蜂巢格室因其结构特点可以减小水流对边坡土体的侵蚀作用。”

第四步,在堤顶铺设10厘米厚泥结碎石路面,保证周边村民通行顺畅。“海堤完工通车后,当地村民到乌拉特前旗的路程从两小时缩短到半小时。”邬东表示。

如今,乌梁素海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Ⅳ类,水体由轻度富营养状态改善为中营养状态。

 浇地当浇根,浇人当浇心

乌梁素海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生态资源。从前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水质下降,渔业资源减少,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

“以前草原上都是废弃矿坑,牧民的羊经常跌进坑中摔死。”乌梁素海项目东区项目经理张富成回忆,“当知道我们要来修复矿坑时,牧民们是非常高兴的,杀羊宰牛欢迎我们。后来我们慢慢成为朋友,现在走到哪里都是朋友。”

谁不盼望家乡好?乌梁素海的变化,当地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绿水青山回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修复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流域内3.7万人口增收。项目种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肉苁蓉及山桃、山杏、酸枣、苹果等农作物,同时利用优质地理资源,向当地百姓提供沙漠种植经验及滴灌安装及操作技术,鼓励群众自主创益增收,引导更多周边群众运用学到的技术进行辛勤劳动摆脱贫困。

此外,项目在施工进程中,为当地1200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邬东正是在2019年项目团队面向当地招聘时加入中建一局的。“我非常高兴能在家门口找到这么好的工作。我们搞工程的东奔西跑不着家。但在这四年时间里我陪伴了家人,也看到了孩子的出生,并且在中建一局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

下一步,中建一局将开展生态产业园建设,助力当地百姓就业和经济发展。项目团队承接了中以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建设工程,该项目采用中国和以色列现代农业技术管理措施,保证了农产品清洁、新鲜、绿色的稳定质量,建成后将种植各类农作物600余亩,使本地区的土壤、空气、灌溉水质量得到提高,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生态气候,提高当地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当地百姓就业,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在为当地居民谋福利的同时,项目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也收获到了治理成果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朱桂昇是2019年大学毕业后直接加入乌梁素海项目的。“记得是来到这里的第四天,经理带着我们4个新来的毕业生参观几个不同的业态。裸露的巨大矿坑,沙漠化的草原,还有臭气熏天的海堤,没有一个是好的。”朱桂昇回忆,那时候工作环境也很艰苦,同事中流行着一句话叫“乌梁素海的蚊子长骨头”,一天工作下来,被叮得满身包。

但是他坚持了下来,见证了乌梁素海四年来的变化,深度参与了项目进程,并获得了飞速成长。“我从刚开始的什么都不会,到现在能独立解决问题。感谢乌梁素海项目,让我从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程人。”

“我们的建设者见证了茫茫黄沙变成茫茫绿野,沙进人退变成绿进沙退,创造了一个个荒山成林海、沙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中建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