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廖蒙)人民币震荡走势下,央行出手了!7月20日,据央行官网消息,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于2023年7月20日实施。

消息传出后,人民币汇率应声上涨。其中,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短线拉涨近300基点,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超200基点,双双重返7.2关口上方,截至7月20日15时40分,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7.1894,日内升值幅度为0.42%;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7.1934,日内升值幅度为0.52%。

对于“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调整引发汇率变动的原因,中国民生银行(600016)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解释,所谓“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是“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中的一个计算因子,上调该参数可以提高对应的风险余额上限,便于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加跨境融资额度,有利于跨境资金流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同时,境内外汇资金增加后,相应结汇需求增加,也能起到稳汇率的效果。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2016年,央行与外汇局建立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境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借用境外资金,为跨境融资提供了一条新渠道。于境内企业而言,当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由1.25上调至1.5,也意味着其跨境融资的上限提高了0.25倍。有利于境内企业吸收境外资金。

自2020年以来,监管方在2020年12月、2021年1月,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分别调节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降至1。央行上一次调节这一参数则发生在2022年10月,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彼时人民币汇率恰处在贬值区间。

而2023年4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开启新一轮贬值走势,到6月在岸、离岸人民币均创下2022年11月以来新低,随后又回弹,围绕7.2关口波动。温彬认为,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处在7.2附近,本次调整体现了监管层合理引导市场汇率预期的意图。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认为,央行上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和拓宽融资渠道,便利境内企业和机构跨境融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循环。

“在我国外债规模适量、结构合理、风险总体可控的背景下,这一措施也有助于维护跨境资金合理有序双向均衡流动,维护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和市场预期稳定,维护外汇市场平稳健康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和双向波动,促进内外平衡。”庞溟补充道。

对于人民币汇率下一阶段发展,7月14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强调,央行将继续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为目标,以预期管理为核心,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必要的时候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

温彬认为,应对汇率贬值,监管层“汇率工具箱”依旧较为充足,主要包括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跨境融资杠杆率、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等工具,可在必要时继续对市场预期进行合理有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