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猫哥的视界”

​1 

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丰厚的农业收益

很多人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耿耿于怀,也有很多人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

比如文化原因啊,民族性原因啊,宗教原因啊,等等等等。

但其实都没说到点子上,根本问题在于:

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太发达,让农业种植获得巨大的远超古代欧洲的回报。

中国人处在舒适区中,没有动力去向海洋探索,也没动力去搞资本主义。

500

有人可能会觉得,农耕不就是种地么?还要啥技术?

其实,把地种好,一点也不简单。

第一是炼铁冶炼技术。

中国其实点出金属冶炼科技树很早,只不过早期青铜原材料获取比较困难和昂贵。

所以大都用于祭祀礼器,民间普及有限,金属农具的普及,要到炼铁技术进步之后了。

炼铁技术说白一点就是让冶炼青铜的800度,通过用风箱提高吹氧量的方法,提高到1300度。

不要小瞧这区区1300度,它意味着炼出的铁是液态的,可以从炉子中流出来,而且可以任意浇注成型。

500

这种模式让炼铁成本一下子变成白菜价,不但可以迅速普及铁质兵器,甚至可以普及铁质农具和钢制农具,淘汰石斧、石镰、石耜以及青铜农具。

使用铁农具,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增产,国家才会强大。

欧洲虽然也有块炼铁,但生铁则13、14世纪才出现。

11世纪,北宋年产铁十几万吨,而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1788年,铁产量也只有6.8万吨。

普利尼在《自然史》中记载:“虽然铁的种类多而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从中国来的钢相媲美的” 。

第二是垄耕种植法。

有了铁质农具,才让土地的深耕成为可能,才能挖土成沟,堆土成垄,垄耕种植法应运而生。

500

垄耕种植顾名思义,就是将庄稼成排种植在垄上,垄与垄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距。

垄的土地一般要比垄之间的沟略高(高度差根据作物的不同而不同,有些时候几乎是平的)。

为什么庄稼必须这样种?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唯一能保证高产的种植方法。

首先这样可以保证每株庄稼独立成长,互不干扰,而且农民在给庄稼除草和间苗是在垄和垄之间行走,不会踩伤到庄稼;

其次,庄稼之间便于通风,不会腐烂;

再有这样便于灌溉,浇水施肥效率很高。

当然,最神奇的是,垄和沟在两季种植之间是互换的。

每季庄稼收获完毕,要将田重新耕一遍,这时垄就变成了沟,沟就变成了垄。

这样田地虽然每季都在种庄稼,但具体到每一垄土地实际上是轮流修耕,可以保证地力。

欧洲只有“三圃制”种植模式,两块耕作(不同农产品),一块休耕。

这样一来,每年实际能利用的土地也只有三分之二,其效率完全没法和中国的垄耕种植相比。

这个垄耕种植法直到今天还广泛运用。

在中国华北大平原,在美国西部大平原上整整齐齐成排地种植着小麦、大豆和玉米,而采用的耕种模式依然是中国古老的垄耕种植法。

毫不夸张地讲,垄耕种植法是除了灌溉之外,农业高产最重要的保证。

第三是农机和牲畜。

后世学者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种植技术在各个方面都领先欧洲一大截,除了早于西方2000多年的垄耕种植法和铸铁炒钢技术以及竖炉冶铁技术之外,还有农业机械和牲畜使用。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耒耜,用耒耜来翻整土地,播种庄稼,进行农业生产。

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将耒耜发展成犁。

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河南辉县都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铁犁铧。

到了汉代,铁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

欧洲一直比较缺乏带犁壁的犁、种子条播机(耧车)和耘田工具等重要农具,导致农耕效率很低。

同时,中国为了驱动沉重的犁,在2500多年以前,就开始把牲畜力用到农业生产方面。

当时人们除了利用牲畜驮拉运输外,并利用牛来帮助耕田和播种,耕牛比欧洲马动力更有效,成本更低。

所以,由于古代中国种植技术全面领先古代欧洲,导致东西方农业种植收获差距极大。

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农业种植收入是按照“种子产出比”计算的——也就是说,在田地里撒下多少斤种子,未来收获多少斤粮食有一个大致固定的比例。

在公元11世纪之前这个比例大致只有1:2左右,即使到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夕,这个比例也不过1:4左右。

1:2左右是个什么概念?

一亩地古代大致能播下20斤种子,那么未来就只能收获40斤粮食!

中国呢?

以秦朝的小米为主,一亩地大致需要20斤种子(现在只有十几斤),而亩产就能达到240斤粮食!

按照“种子产出比”计算就是1:12,差不多是中世纪英国的6倍+!

到了后来甚至达到了1:20!

巨大的种植产出比,深远影响了东西方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