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重要性。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是指导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最近几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不止一次地强调促进内需,增加消费,并且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经济总体发展步伐似乎总是存在落差,特别是有效消费总是显得后劲乏力,对经济总体增长的推动力有限。所以引起政府的焦虑和思考,不断研究和探讨如何进一步让消费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但是,现实情况是,中国居民的消费欲望似乎越来越低,与经济总体平稳运行形成比较大的反差。据有关机构统计分析,中国的消费能力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人口却是美国的四倍)。2021年美国的消费总额大约17.7万亿美元,而中国的消费总额大约8.5万亿美元,是美国的一半,而人口是美国的四倍。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巴西等国家的消费现象相比,中国的消费表现也是差强人意的,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和身份大不相符。

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出谋划策,寻找如何提升中国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各种方案,各种刺激,鼓励,甚至超前消费的措施出台,但是人们的消费热情依然冷静十足,各自的钱包捂的严严实实,不为所动。

究竟是什么原因限制了人们的消费积极性呢?究竟是哪些因素妨碍了人们的消费冲动?

有人说是收入低的问题,也有人说是供给侧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商品价格和质量问题,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影响民众消费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关键因素,不是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真正决定民众消费积极性的根本原因是“信心不足”,对未来发展“不安心”,对未来不确定因素“不放心”,对个人掌控未知不确定性的“没信心”,导致大多数民众实行“有节制,有计划,有分寸”的消费,这样的消费形态属于“最低需求”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大盘的需求,无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推进器。

为什么会产生“信心不足”的现象?因为“供给受到冲击”(国际市场因素),“预期转弱”(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市场效应,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消费心理和心态。

换句话说,民众对未来市场演变和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普遍有着担心,对未来不放心,无法做到“安心消费”,“放心投资”,这些也构成了影响中国消费市场进一步繁荣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这次政治局会议传递出几个重大信息,值得引起关注。

这次会议用十分明确的语言表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有可能“被迟滞甚至被中断”的风险。这个警告的份量不论怎么高估都绝不为过。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美国西方集团在想方设法“迟滞和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这一点世人皆知。但是它的威胁如此之近,如此之急,却是最近才显现出来。这让人们有一种危机感,压迫感,人们更需要增加自身的防灾,防难,防万一的能力。过去三年的抗疫经历,更增强了人们自我防范的自觉性。

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国家尚且要发奋图强,千方百计增强国家的“生存力”,何况每个居民个体和家庭,它们可能会更加冷静,理性的消费,就可能出现“非必要不消费”,“非必要不投资”的现象。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就是如何在给社会大众讲清楚未来的风险所在,还能有足够的理由让公众安心和放心消费与投资,就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智慧和能力。我们如何让公众面对可能出现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同时又能大胆消费,勇敢投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

为了让社会安心,放心,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各个环节的政策,从鼓励创新,到金融服务,从扩大市场开放,到数字经济,凡是能够想到的要点都提出了发展要求,只要我们一丝不苟的执行这些政策,任何“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信心。

当然,消费市场的主体不只是居民个体,而且包括政府消费,企业消费,社会消费在内,居民消费应当占各项消费主体的三分之一。促进消费,必须同步推动政府消费,企业消费,只有它们的消费才有可能推动供给侧大轮的转动,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良性消费循环”体系的建立。

即使出现“不可预期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也不必惊慌失措,不必自乱阵脚,而是要真正做到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策,随时采取应变对策,只要把保护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假以时日,人们对未来形势感到“安心”和“放心”之时,是中国新的消费高潮到来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