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后,各地相继迎来开工复工热潮,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场内运输叉车来回穿梭。

这是企业稳生产、赶订单的一个缩影。车间外,眼光敏锐的企业家们竞相抢抓商机,忙着拓市场、促研发,力争实现“开门红”。

当中,一直有着侨商的身影。回望过去几十年,侨商不仅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参与者,还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广东地区,华侨实业家张榕轩和张耀轩兄弟在1904年兴建了中国第一条民办铁路——潮汕铁路。潮汕铁路的兴建,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创了民办商业铁路的先河。

此条铁路在它存续的33年间,对韩江中上游和闽赣边区人民往来汕头,对当地的客货运输和广东城乡经济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眸历史,广东省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重点侨乡。涉及的领域包括工业、金融业、运输业、农林业等几乎所有民用的产业领域。

作为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在地方招商引资活动等场合,“唱戏”的主角通常也是侨商和他们带回来的客人。

2月25日,在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开幕,450余名侨商侨企代表和侨界人士齐聚于广州,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实现共赢。

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现场。图源:时代周报记者何明俊/摄

一副“侨牌”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9+2”个城市(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经济领先的几个地区之一。

其中,截至2021年年底,广东有30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占全国海外华侨华人总人数一半以上,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在粤投资贸易领域不断拓宽,从“三来一补”逐步向“三资”企业发展,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科技等新兴产业扩展。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与港澳同胞对广东地区,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众多侨商创办的企业当中,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专业质谱仪器公司。而所谓质谱仪,就是现代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生物医药、食品安全、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

实验室科学家准备样品下载到高性能液相色谱质谱仪。

图源:图虫创意

禾信仪器的创始人周振在外国完成学业后,怀揣着“做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的志愿,打包了一箱资料、一箱零件,带着10万元存款来到广东。

在当时,2004年,质谱仪在国内的生产和研发还是一片空白,周振便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业质谱仪器公司——禾信仪器,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研发与转化中。

2010年,周振团队推出了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能在1个小时内精确捕捉到空气中PM2.5的污染源。随后周振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广东省科技攻关等重点项目开发了多种质谱仪产品,逐渐改变中国质谱仪生产长期依刺进口的局面。

周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由于是自主研发,企业对每一个产品的投人都是几千万元的级别,创业初期资金投入较大,正是在广州市政府的资金项目支持和政策护航下,企业才得以苗壮成长,成为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由此看来,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是激发企业信心、纾困解难的重要举措之一。

工厂现代机器人机器视觉系统。图源:图虫创意

以外,广东还可以在哪些惠侨措施及服务上下功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广东中科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杜如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拥有稳定的市场以及好的人才是很重要的。

“在人才方面,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的大学目前在全国范国内只有两所,其中一所就是地处广州的暨南大学。暨南大学一直有很多华侨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大家都说大湾区好,那么华人华侨自然就会回来了。”

此外,杜如虚还结合自身经历,为希望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华人华侨分享成功经验。作为全球知名的智能制造研究专家,他曾在境外和广东的多所高校任教或开展创新研究,拥有相关技术专利100余项。

如今,他长期扎根南沙,以广东中科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的身份,推动建立牙科领域的自主创新品牌。他表示,创业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新技术,另一方面也要稳打稳扎。

桥梁作用

华侨华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专业和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广东省人才办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以来评出的4批“珠江人才计划”131个创新创业团队中,85个团队的主要带头人是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这意味着,越来越多华侨华人专业人才正在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600405)泉之一。

谈及粤港澳大湾区在吸引企业人才方面的优势,杜如虚认为,人才红利政策推动粵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其次是,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利用香港国际金融平台的地位以及在人民币结算方面的优势来对接国际市场。”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广东充分发挥“侨”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动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措施,建设重点合作平台和载体,为便利华侨华人到大湾区投资兴业提供有力支撑。

在建设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兴业的创新创业载体方面,广东充分挖掘江门、汕头等侨乡资源,推进打造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汕头港,一湾两岸,海在城中。图源:图虫创意

其中,江门市成功获批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城市,上线运行涉侨“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江门“侨梦苑”每年安排最高1000万元的专项补助资金支持侨资企业发展。

汕头市创设了全国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获批全省首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扩大试点和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试点地区,推进规划建设华侨产业园。

由此可以看出,在江门、汕头等地建设的华侨华人创新平台,为广大华侨华人投资大湾区及广东发展机遇创造便利条件。

在政策方面,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引导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更好发挥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以及港澳居民的纽带作用。

其中,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也是侨资侨企共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的重要平台。

广东珠海横琴自贸区金融岛。图源:图虫创意

以横琴为例,在产业政策方面,对合作区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在个税政策方面,横琴在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深化,对境内、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所得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直接免征。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苏崑曾算了一笔账,若某澳门居民2021年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工作,他的工资收入参照澳门居民收入中位数每月2万澳门元、13个月收入计算,一年的总收入合约22万人民币。

在不考虑税收减免,按照内地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其应该缴纳1.4万元人民币的个税。但在使用了优惠政策以后,其仅需缴纳2300元人民币的个人所得税。

杜如虛认为,吸引人才入驻的利好政策对于撬动人才引进和广东在高端技术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瞧见希望

广东是开放型经济大省,也是侨胞了解中国的窗口。

时代周报记者在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上了解到,广东在经济规模、人口市场、产业配套、交通设施、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是吸引他们投资的关键所在。

具体来看,经济规模方面,2022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12.9万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其中,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的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

在外贸方面,2022年广东外贸进出口8.3万亿元,连续37年居全国第一,实际利用外资达到了279亿美元。这意味着,广东仍是中国外贸开放的桥头堡。

产业配套方面,广东形成了“10+10”产业体系,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绿色石化、现代农业与食品、智能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汽车等8大产业,达到了万亿元级规模。

种种便利条件下,广东将如何发挥侨商全球化商业网络的桥梁组带作用,让更多侨商愿意来粤创新创业、投资兴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赢?

中国广东省东莞市珠江口岸东莞港。图源:图虫创意

广东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颜珂在此前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除了组织海内外知名侨商、侨企代表来粤考察投资,协助各地经贸部门推进项目落地落实外,省侨联还将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对策建议,优化涉侨营商环境及投资环境。

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方面,广东省商务厅副厅长陈越华透露,3月中下旬,广东将举办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推动侨资企业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形式在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协同布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在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上建议,在原有的政策优势以及营商环境的基础上,还应紧盯发展前沿,建设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并推进人才培养。

“创新是第一动力,广东要持续推进制造强省、科技创新强省建设,不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新生态链,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加强广东自主品牌建设,努力在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上作出广东贡献。”何镜堂说道。

在人才培养方面,何镜堂建议,广东要抢抓先机,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理念,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通过人才培养、引进、管理服务等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人才集聚能力,大力营造高新技术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